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巧用典型错解 提高解题技能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2-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出现认知的“偏差”,典型错解随之出现也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典型错解看成很好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关键词]典型错解;预判;资源;巧妙处理

  [正文]

  一项技能的提高,必须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锤炼,通常说的挫折、逆境等就是属于反面材料。在生活中,如果能巧妙利用反面材料,往往会取得预想不到的功效。在数学教学中,典型错解伴随着学生成长。学生“可爱的错解”就是反面材料,充分利用起来,准确把脉学生错解的原理,变“废”为宝,对学生提高解题技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典型错解,生成性教学资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学生总会出现一些典型错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典型错解是学习中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各种各样的典型错解出现都是十分正常的,正确对待典型错解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叶谰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用资源的眼光看待学习中的典型错解,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典型错解,透视本真的课堂

  学生的典型错解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透视课堂教学的本真。由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的“偏差”,所以才会出现典型错解。然而产生原因各种各样的,如学生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认知水平、思维定势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总结后,笔者认为产生“典型错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审题不清”引起的典型错解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难免出现情绪急躁,往往没有认真审清题意就开始解答了,特别是对于一些“陷阱题”的解答,可能就是因为一字之差的理解,结果出现大面积的错解,例如:列式计算“20的80%除64的一半,商是多少?”普遍的学生列式为:20×80%÷(64÷2)。造成典型错解根源在于“审题不清”:具体来说,第一原因是:对“除”和“除以”的意义存在困惑;第二种原因:是把“除”错看成了“除以”。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尤为关键。

  (二)“定势思维”引起的典型错解

  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例如:“用一张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长方形纸剪圆纸片,至多能剪多少个直径是10厘米的圆纸片?”许多学生受到“包含除的原理”的定势思维出现了典型错解:80×40÷【3.14×(10÷2)2】 =3200÷【3.14×25】≈41(个),显然学生是用“大面积(长方形)除以小面积的(圆)”来求出剪圆纸片的个数。关于这类使用材料制作成品问题,我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通过直观图,学生很容易看出每行可以剪“8个”,可以剪“4行”,共可以剪出32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渗透了新的数学思想。

  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是消除思维定势的重要方法。

 

巧用典型错解 提高解题技能.doc
文件类型: .doc 9e911de40908cef0082a7f206d91ad82.doc (84.50 KB)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追问”的芬芳溢满数学课堂    下一篇:浅谈“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