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黄爱华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

  “思起于问,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师生问答一统天下,就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营造氛围、创设情景、倡导自主探究、规范引导,使学生敢疑、想疑、能疑、善疑,这正是“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做了以下四点探索:

  一.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质疑。

  明代学者王阳明曾经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于嬉游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擢扰之则衰痿。”他认为:“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学生质疑能力的幼芽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克服学生那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障碍,从而消除学生不敢质疑问难的顾虑。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要创设这样一种气氛,使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先和学生一起探讨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情感,再让学生扮演小弗郎士,体会他在上学路上的天真和幼稚,又感受他在课堂上的后悔和懊恼以及对敌人的憎恨之情;我来扮演韩麦尔先生,表演出他在法语课完成时的痛苦、悲伤万分的情状。学生表演十分到位,体验到了课文的真义。我和学生一起读,一起质疑,一起讨论,仿佛就置身其中,我们彼此平等,互相学习,完全沉浸于课堂氛围之中。

  总之,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顾虑;要以鼓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称赞,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嗓子。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懂,表示自己的异议,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使学生想质疑。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学生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善于激“趣”。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情景的:科举制度实行了1300多年,选拔了十万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构建了封建社会庞大的官僚群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它也给封建知识分子带来了长久而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读书人对科举的投入是终身的,一旦中举,喜报到处,怪事丛生。一般是听到考中的消息欣喜若狂,疑是做梦。所谓“喜过还疑梦,狂来不是儒。”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学习艾青的《土地》一诗时,学生对诗人用“嘶哑”一词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不能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就抓住学生对情感的微妙认识,以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来引导,通过讨论游坦之把自己的眼睛献给阿紫的情节进行类比,悟出:“嘶哑”是因为它对土地爱的深沉不停歌唱的结果,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很容易理解了词的内涵。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           尊重主体、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能质疑。

  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它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特别是在知识的探寻中孕育着一种问题意识而倍受青睐。它对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着绝对的优势。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归纳,得出结论。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有个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几个朝代后,为什么穿的衣服还和外边一样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了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所谓的避秦时乱,实际上是避东晋时乱,借以影射东晋的黑暗现实。

  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语文课关注的是“人”的发展,而学生形成思想的最初萌芽也许就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质疑,所以语文老师要精心呵护学生表现自己想法的意识,哪怕它是一个幼稚的想法,须知正确思想的生成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木兰诗》是首著名的古代叙事诗,教师一般赞同“教参上”的观点,把本文的主题总结为木兰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可教学中,有位同学认为本诗的主题是表现木兰身上的人性美。我就因势利导让大家讨论,到文中找理由。于是学生们放飞思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质疑,大胆想象,相互争议,以理服人…得出了很多有见的的观点。

  四.           适时点拨、规范引导,使学生善质疑。

  学生养成了一定的质疑习惯,具备了一定的质疑能力后,教师要因势利导规范学生的质疑行为,启发学生提出有深度有质量的问题。

  巧设质疑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是让学生乱质疑。教师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引导学生选择最佳切入点,学会从材料的关键处、对比处、矛盾处、文眼处、细节处提出问题。尽量避免肤浅、荒诞的问题产生。文本中的记叙文或小说,总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机地糅合后再加以表现。它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强烈的抒情色彩熏陶、感染读者。因此,小说教学必须把作者倾注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作为质疑点。如《故乡》中,闰土二十年后和“我”见面时倾吐衷肠一段中“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上,学生得到的只能是麻木的形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根源上寻找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少年闰土原来是怎样的?如今为何变成“仿佛石像一般”?为何“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先是摇头,继而沉默,默默的吸烟又是为何……  而后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感悟出闰土此时无限的哀愁和无限忍痛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二十年代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作者的情感和学者、教者的情感水乳交融,使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脉搏跳动,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提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多元化趋势。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学习《七根火柴》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谁是这篇小说主人公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争论。为了寻求答案,学生积极的阅读课文,思维十分活跃,发言非常热烈,很多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表了自己精彩的见解。

  提出的问题要结合生活体验,既新颖又富启发性,能够引起共鸣。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时,一个学生说,“偷”这种行为,一向被人们深恶痛绝,可在本文中,“偷豆”却表现了农村少年的美好心灵,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思维的碰撞。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怀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所谓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更富成效。学生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把握,以及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七、八、九年级语文教学用书〉〉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倾听——给你十分精彩!    下一篇:等闲识得学案面,灵活多样总是“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