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风干的语言标本恢复生命的活力——多维度解读文言文策略探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箬横镇中学    江灵芝

  【摘要】
  针对“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文言文教学传统串讲模式这一现状,本文从“点击文字,撩开面纱见风华;触摸文化,透过文品看人品;品味文学,通过句读解意蕴。”等三个方阐述如何多维度解读文言文,让风干的语言标本恢复生命的活力,进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体验文言文“言”背后的“文”之意蕴,感受文字之美、文化之美、文学之美,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获得精神的滋养。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研究  论文
  文言文,蕴藉精妙,历史的风尘淹没不了她的美丽,文化的沉积反而更凸显她的动人魅力。传统的串讲模式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导引下,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字、词、句的落实,忽视了文本深刻的内容意蕴。这种“重言轻文”的现象,让学生在平面的“言”上浅尝辄止。对此,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多维度地去解读“言”背后的“文”,感受文字之美、文化之美、文学之美,感悟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让被历史“风干的语言标本” 恢复生命的活力让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变得自由灵动,使学生在文言文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获得精神的滋养。
  一、点击文字,撩开面纱见风华
  1、点击文章动情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也。”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教师如果抓住了文章的动情点,也就抓住了解读文章的突破点。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点击文章的动情点,读懂古人,为其所感。
  以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为例,题目中的“伤”就是作者的动情点,通过解读“伤”的具体内涵其实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通过和学生的对话,学生马上能说出:作者是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学生能说出仲永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以及仲永才能的发展过程。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想想,学生也基本能回答出:作者“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这时也着重分析一下“利”字,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利”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还“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义。
  我们知道,作者的情感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将引导的功夫放在让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点上,让学生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从文本出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说出的不一定就是文章的动情点,更多的时候是感受性的体验,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行概括。让动情点的寻求过程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动情点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情,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当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点击文章的动情点”的方法阅读文言文,做到心随文跳,情随文动。
  2、点击人物个性点
  文言文言简意赅,讲究炼字,通常一个词就能涵盖人物的精神内涵,抓住那个词,就找到了解读人物的切入点。
  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仅仅一百多字,但其叙的事完整精炼、写的景幽静深远、抒的情清远脱俗,还呈现出个性超然脱俗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个性,可紧抓 “痴”字展开。由此生发设置三个教学环节:1、七嘴八舌话痴行(从看雪前的哪些地方可看出张岱的“痴”?),2、咬文嚼字赏痴景(赏析描写雪景的句子,重点介绍白描手法),3、知人论世悟痴心(紧扣“金陵人”一说)。层层深入,让学生感受张岱就是那个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而在冰天雪地中寻找归宿的凌寒独立、超然脱俗之人。
  教学《曹刿论战》一文, “鄙”和“远谋”两词是个不错的抓手,可通过设置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分别体现在哪里的问题来解读人物,也可以反弹琵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鲁庄公未必“鄙”,请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出理由,从而达到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因为抓住了这些言简意丰的词,有利于引领学生走进人物丰盈的精神内核,抓住这些词进行“重锤敲击”,有利于带活整篇文言文的教学。
  二、触摸文化,透过文品看人品
  赫德尔说:“语言的特质就是该国文化的特质”。翻开中国古代散文史,庄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横空出世的是一个个灼目的名字,熠熠生辉的是一篇篇经典的美文,扑面而来的是中国文化的恢弘气势,文言文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触摸温暖的文字,感受文化的温度,从而透过文品看人品。
  1、触摸诗意文人的山水情怀
  学生在八年级会接触到大量的山水游记,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唐宋一些山水游记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被贬,承天寺空明澄澈的月华下有苏轼的身影,小石潭清澈见底的溪水上倒影着柳宗元的长须,琅琊山际回荡着醉翁爽朗的笑声。对此,笔者认为,在上完《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之后,教师宜做个文本内容重组和归类,引导学生开展专题阅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教学安排对三篇文章做一个比较整合:1、苏轼、柳宗元、欧阳修三个作者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2、提取三篇文章中出现的一个相同的情感词?3、三种“乐”分别借助于哪些意象来表现?4、三种乐的实质一样吗?由此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这样的一个整合会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底层的生活丰厚了这些诗意文人的阅历,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在亲近山水中,他们由郁闷走向豁达,苏轼心与月化,与友同乐。柳宗元心与潭合,与境同清。欧阳修心与亭融,与民同乐。这些诗意文人的山水情怀,凝结成唐风宋韵,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学生品读这些文章,品出的是一个个香气氤氲的灵魂,品出的是精神贵族的人格芬芳。孤独使他们厚重,宁静使他们美丽。他们身陷逆境却依旧心怀释然,他们闪光的文品和人品,让我们接受了文化的洗礼,更有足够理由让我们坚信:“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触摸诸子百家的思想脉博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需要思辩,只有思辩,语文课堂才能够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更是我们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的优秀范例。学生在继七年级学到的《论语》十则后,在九年级又会接触到诸子百家的一些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活力,依然可以指导现在人的思想,作为一个初中生可能不会透彻地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的济世情怀、不能深刻理解老庄的净心超脱、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不能强烈感受到百家争鸣思想的冲击。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弱水三千只取其一瓢”,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挖掘文本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别让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精神淹没在仅限于文字串讲层面的应试式训练中。笔者在参加“初中语文教师90学时培训”时,主讲老师在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样解读庄子的从容: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这样的诗意解读既有新意又有深度。我们不妨多做一些这样的尝试。
  综观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所体现的是先贤们的思想,不可否认,其中的许多观点与当代人的观点有一定的冲突,这也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亮点。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地引导学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批判性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品味文学,通过句读解意蕴
  有人比喻现代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笔者认为文言文在文质兼美这一特质上,丝毫不逊色于现代散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必定会感受到其作为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美的熏陶。因此,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诵读。
  1、诵读涵泳
  钱理群教授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用有声的语言展现文章的神韵,作者的情思,这时的诵读,不仅是一种再现,更是一种表现。钱钟书认为:“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此种境界,晋宋以前文字中所未有也。”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对于《与朱元思书》这样行吟千古的经典美文,我们可以这样用读准、读通、读熟、读透、读化五步法去指导学生诵读涵泳, 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读透: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应读得大气、宏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要读得自在一点,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读得陶醉一点,在读得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展开想象,天是蓝的,蓝得那么澄澈,水是绿的,绿得那么纯净,天和山都是一样的颜色,我和吴均坐在船上,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或者带向西……至于鸢飞戾天者“一句,对”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可采用强调性重音的方式予以诵读,语气肯定,语调平缓,应体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山之势“语速稍快,语音铿锵;”山之音“语速平缓,语音洪亮;”山之色“语速中等,语音轻柔。这样,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懂内容,悟情意,进而把握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
  2、写作习得
  现代散文的写作手法大都是从文言文传承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让学生从文言文里学写作意义更大。如根据写作手法来分,可将人教版的文言文分为写景抒怀、借事说理、托物言志三大类,写景抒怀的有《桃花源记》、《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三峡》、《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借事说理的有《送东阳马生序》,《鱼我所欲也》、《马说》,托物言志的有《爱莲说》、《陋室铭》。另外,白描、衬托、对比、以动写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写法都在文言文里普遍使用。如《小石潭记》就是学习”因景触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的绝好范例。作者刚听到如佩环鸣的水声时,”心乐之“,于是看到的鱼都是快乐的,后来,坐潭上时,因”其景过清“,加上被贬的经历,触发了他内心的抑郁,顿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落寞伤感跃然纸上,这样”情“和”景“融合得非常巧妙。另外,写景的时候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又使文中的景多了一份灵动感。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其写作手法,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种各民族悠久文化的一种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祖先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字、词、句的落实,更要引导学生点击文字,触摸文化、品味文学,以”言“带”文“,以”文“促”言“,让风干的语言标本恢复生命的活力,这样,我们一定会迎来文言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五芳  《情何以堪》          (《语文世界》2011年1月)
  2、韩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还语文课堂一片青青草原——漫谈基于小组合作预习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触摸标点,寻觅精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