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德育论文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5-12-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德育观念即人们对德育活动的概括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道德教育要求的标准及个体道德显性行为会在不同社会环境影响下或接受道德教育的程度均会发生变更,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增强了人的思维敏捷度,信息网络的建立拓宽了人的视野,导致人在自主意识上体现为对接受内容的选择性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 许多纷繁复杂的文化传媒信息不可避免的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一些西方不良的文化传媒文化使不具备辨别能力的中学生难以避其污浊,存其纯净,再加上在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许多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仍存在着传统思维的惯性,难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教育理念上的错误。因此,如要构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学校德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历史发展需求,不断学习,更新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德理念。对此,个人认为在更新德育观念中必须正确认识三个关系,即现代德育观念与传统德育观念关系认识、开放式德育与“封闭式”德育关系认识,德育的指导性与个体自主性关系认识。

  一、   现代德育观念与传统德育观念关系的认识

  当前的学校德育无论在学校的内部关系,还是在学校的外部关系方面都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内部关系而言,长期以来,强调德育为智育服务,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重视德育对智育起直接作用的德育功能,忽视对学生的社会动机、社会行为准则和评价教育,重视围绕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进行的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在社会信息冲击下进行相适应的道德教育。学生一方面处于被动的接受教育和被管理的地位;另一方面错误的以为智育好,一切都好,“一好遮百丑”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再一方面学生人格方面的最大缺陷——以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感激心,对学校老师的以及家长的教育存有极大的逆反心理。对外部关系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的积极反馈能力,显得单调、薄弱。如社会上的“网吧”的出现,学校教育引导该从何下手才行之有效,使学生不至于过于迷恋而荒废学业,影响前途。青少年易于接受新观念,教育者却惯于坚持传统观念,因而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评价和价值取向,跟教育者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常常用“我们这一代与你们这一代”的口吻来表明教育者与他们的代沟,拒教育不理,对传统教育极为反感。

  我们知道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比如,通过新旧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过去,热爱现在,并奋力于未来,同时把理想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培养高尚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又如,通过防腐、抗腐、防止和平演变的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本质,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教育手段。再如,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体验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习惯和形成节俭意识等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效应。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学校德育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思想精神有许多值得保留和发扬光大的。但是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社会性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服从,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传统教育重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效能。其次传统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意了高标准、严要求,但缺乏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系列性;注重说理引导,基本观点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注意了现实性,忽视了滞后性。由此说明传统的德育优劣各有,我们在更新德育观念中,应该扬长避短。

  新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合理的,传统的也不一定是陈腐的、无理的,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者的德育观和要求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取向才能提出符合教育的大方向,才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要求和目标,才能采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吸收健康的新观念、新准则。接受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美德,真正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德育观念的更新,并不是对传统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存在的不合理的东西加以辩证客观的分析,并用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丰富我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充实改进德育工作方法,达到批判的传承和吸纳地发展目的。从而使德育观念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开放式德育与“封闭式”德育关系的认识

  开放式的德育,是指学校针对社会现状的思潮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来确定德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学生自身活动来启迪他们,增强其是非观念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封闭式”的德育,是指学校把学生置于社会影响的隔离状态中,只是通过学校老师的道德灌输和制度纪律约束下的活动来实施教育。开放式德育和“封闭式”德育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是采取回避还是正面引导的不同方式。“封闭式”德育强调禁堵,禁止学生做这做那,开放式德育强调疏导、循循善诱。但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来看: 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服从到自觉的过程,作为青少年学生来讲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其最大特点是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任其自由发展显然是不可行的,德育管理工作就是通过规章、制度、法制等强制性要求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具有禁堵的作用,而思想教育工作又不能仅靠管理就能深入受教育者心灵,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疏导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达到自觉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封闭的德育不可能把学生置于社会的隔绝状态。“5+2=0”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在学校5天接受的教育,与他们在双休日的所闻所见,其自身感受与教育者的差异太大,他们在其学校5天受到的教育就将付之东流。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只有不断增强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活动能力,本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开放式并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指导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和品德素质。

  因此德育管理工作要建立在思想疏导的基础上,思想疏导也需要德育管理工作来强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对统一。这是因为,德育首先是以人为本,是在提高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情感体验,逐歩实现良好行为的形成。强调疏导作用,对于淫秽的、反动的、非法的等社会严格禁止的学校必須禁止,有些社会上被允许的,但与中学生成长格格不入的学校也要禁止。强调堵的作用要堵得合情合理,令人心悦诚服。总之,我们不能由于主张开放式和强调疏导的工作,就排斥禁堵的作用,否则,学校德育管理工作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学校德育功效也将失去作用。

  三、德育的指导性和与个体发展主体性关系的认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上升的同时,社会的进步发展也必然会伴随着出现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对德育产生误导作用,使德育工作产生了某些困惑和迷惘,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悄然发生的思想变化,对新时期学校德育也未能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致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在完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实施“制造标准件”教育。人格心理学原理认为:个体主体发展的标志和程度的体现方式就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水平,因此主体意识在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思想品德素质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素质发展的真正动力。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能促使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成为创造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完美人格的主体,使之有效的形成自觉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抵御各种污泥浊水的侵蚀,形成一道良好的自我防护墙。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中又是自我判断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认识和理解道德准则并以此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取向,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独立个体,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个体,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通过采取适合个体发展的教育策略,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有层次地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机智,才能更有力的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家用电脑与家庭教育浅析    下一篇:如何应对课堂中的“问题学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