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6-05-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刘立玲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科学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造成语文教学效益低下、缺乏生气,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许多人都在寻找着语文教学的出路。造成语文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工具性的僵化理解,又有对人文性的无力关注。我认为,以工具性取代人文性或以人文性否认工具性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要解决好工具性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人文性的问题,坚持以工具性为基础,人文性为主导,动态地推进语文教学。

  一、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社会飞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固有的道德信仰、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在各种意识的冲击下,完全呈现躁动不安之势。受其影响,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严重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急功近利、兴趣单一。语文教师也在考试指挥棒下,以“考试大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模式化。于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被教师肢解的面目全非,毫无美感;学生学的毫无主见,只能被动的师云亦云。这种现况,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所以,要彻底根治上述病症,良方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道德信仰、人生价值取向有正确认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摈弃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的关系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即人学。文是作者思想情操的载体,人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文章教学。阅读文章,就是研究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善美或假恶丑,以及作者如何来表现这些真善美或假恶丑,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思想美,让艺术美和思想美来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风格,感悟人生。因而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

  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翰的大海,那么 “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语文不仅是交际的语言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前人创造的人文精华,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观。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强更高。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爱好、情感的大写的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和信任学生;才会想法设法的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才会注重它们的道德品质以及人格养成的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才会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使他们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能力均衡发展的现代人。

  2、抓住教材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讲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我简要的讲述了陶渊明的生平,并对此文作了较为详细的串讲,归纳出了文章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桃花源是子虚乌有的,为什么陶渊明还要大肆的夸张并赞颂它呢?学生们在结合陶渊明的生平的基础上,得出陶渊明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为了保持高洁傲岸的情操只能选择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我们可以学习他的那种所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但我们生在这样的一个进取的时代,不能学习他的这样的逃避的做法。做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就要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3、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他们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在分析完三个事例后,教师提出问题:志愿军战士这样做值不值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开了的锅,同学们争着发表意见,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加深了对最可爱的人的认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洗礼。

  4、利用社会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般拘束于课堂内,很少让学生走出校门,造成当今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广,课外阅读又不多,见识极其有限,人文素质令人堪忧。所以,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文化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学生带出校门,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的怀抱迸发智慧文明的思想火花。

  还可以利用现代各种媒体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红楼梦》、《三国演义》、《孔子》等优秀节目,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受到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并引导学生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人格、气质、素养,使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应转变观念,变语文教学的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课堂教学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助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5、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的教师观念陈旧,不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很难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这就要求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有自由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兼容并包的胸怀、较强的科研能力、一定的知识贮备、高度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审美和艺术感受能力等素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关注思想解放中人的发展、人的完善。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以“人”为核心并向外辐射,从而将语文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让兴趣之花开放在语文学习园地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