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携手架起连心桥家校共育栋梁材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10-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个性兴趣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扎实根基,让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引领和指导培育,还需要汲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营养,更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精心呵护和亲情感染,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任何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家长虽然重视学校的教育,甚至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教师的培育作用放大到极限,但对其他教育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重视不够,致使教育失衡。这不仅加重了学校的教育压力和负担,制约了学校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对此,就家庭教育谈几点建议: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综合环境的影响、引领和培育。学生心智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生成,并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健全。其学业在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的感染和驱动下,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和学习同伴的互助过程中逐步积累、优化、更新,并生成智慧,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德、智、美、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家长受望子成龙、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淡化了学校之外的其他教育因素,对学校寄予过高期望,过于放大学校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企盼着孩子天天都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场域和环境,也是学生文化课学习、体质锻炼、审美熏陶、才艺形成、品德塑造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环境和载体的功能作用只有在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的综合协调支持下,才能达到最优化和最大化发挥。

  家庭教育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奠基”的发展性、高效性和生命性成长观,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幸福为目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责任,以学生的智慧生成和能力提升为期盼。要消除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以平静、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指导学待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困难,对每一点进步或每一次成功,既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又要适时帮助分析进步的条件及原因,使其在感受快乐和感受幸福的过程中积淀经验,开启智慧,生成动力。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用宽容的胸怀、平静的心态、温暖的语言、质朴的亲情感染和激励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使其在成功与挫折同生共存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以支持的心态对待学校和教师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场域和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共鸣,现实行为与社会准则共振的一个认知、积淀和渐进生成的发展过程。学习过程既包括“学”的过程,又包括“习”的过程。其“学”的过程主要是在认可、认同和需求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缺乏信任及认同,即使渴望“学”也会因产生认知共鸣的心理内动力不足而影响其效果,致使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动力减弱,还会助长学习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滋生。其“习”的过程则是“学”的实践、探究和发展的过程的具体表现,在渴望体验的心理支持和探求认知共振的兴趣驱动下进行。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的学校及教师的深度信任,即使有优质的素材载体、有效的问题情境、良好的场域氛围的保证,也会因心理支持不足而难以保持主动探究的持久兴趣,致使认知停留于表层而难以达到深化理解和发展与生成的境界。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域,这两个场域中的交流主体对象是家长、同学和教师,学生在心理上对家长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渴望从家长的认同中获得支持。学校内的事、同学间的事以及他认为教师的“优势”与“弱势”,特别是对他心理有所触动的人和事,一般都愿意以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向家长倾述。这种倾述不仅能使家长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也在进一步拉近与孩子情感距离的过程中使家长逐步了解其心智发展状况,更使家长依托话题情境与孩子观点交融、心理共振、产生共鸣的交流机会。这就需要家长认真倾听孩子的认识和判断,捕捉有效信息,对有助于品德形成的观点给予支持、肯定;对一些道听途说、是非不明的议论及对学校、教师和同学有偏见的评说,家长要站在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以支持学校、信任教师、宽容他人的态度,用恰当的、可接受的语言方式引导其学会明辨是非,学会信任,学会包容,学会尊敬他人,有效激发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和健康成长的潜。

  让学生回归生态成长环境

  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给孩子必要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压力要适度,要以学生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为根本,要依据学生个性兴趣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扎实根基,让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学前教育的方式    下一篇:教师暑假学习心得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