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感悟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6-1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毫无疑问也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部分。自从新课程实施的以来,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得不沉思历史课堂教学的新误区。在实践中发现时下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之一:“转头议一议”——探究式学习实质是这样的吗?

  “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教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引导的探究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某历史公开课:学生按座位前后组合,4人或6人一组。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听得多了,才知道这是探究合作学习的需要。我很茫然。分组讨论就表示合作性、探究学习了吗?问题有没有被探究或讨论的价值?我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没有任何补充;有的小组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还有学生正在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教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同学们又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被要求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觉得应如何如何”“我的评价是”等等。

  小组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缺乏更多的科学性。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讨论”当作“探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和“探究”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实际上,学生对如何“合作”和“探究”无从下手。还有一些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儿讨论就在哪儿讨论,不考虑问题的“探究”价值及其条件。“探究”的时间和素材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探究”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了。从学生方面来说,“探究”不是促进了有成效的学习,而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看不到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彼此不注重对方,很少交流,更缺乏真正的学习“探究”,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这样的“探究”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探究学习。要想使探究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小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时间、条件要适度,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问题之二:无效信息干扰的“包装”——这样的情境创设有意义吗?

  在新课程改革中,许多人提出了情景体验式的学习,主张在教学中从学习主体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注重学习主体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建议主体或身临其境,或借助想像、虚拟的场景,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为此,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历史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情境创设”反而干扰了学习效果,流于形式。

  我们为什么提倡“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目的?仅仅是为了给教学内容“包装”一下吗?给简单的教学内容加点“味精”或搞得“五彩缤纷”吗?我认为“情境”创设至少要考虑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有效性。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状态,进入历史状态,促使全体学生“神入”历史,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还要考虑课堂教学是否需要创设情境。而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和渲染情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需要提前设计,要考虑目的性。预设什么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特征,目的是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情境还要传达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做好丰富的材料准备,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问题之三:随意“抛弃”教材文本——“用”教材教能理解为“远离”教材吗?

  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话本身没错,然而不知怎么却变成了一些教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索性不研究教材,甚至毫无理由地脱离教材。

  把过去的“以本为本”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游戏活动场所”。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教材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地改教材;有的课堂根本不用教材。凡此种种,实际是浪费了教学资源。教材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才能知道怎样用教材。“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

  问题之四:“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一切迁就学生吗?

  【案例】这是高一新课程《新中国的外交》一课。课堂上,教师问:同学们,周恩来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世界人民敬仰的杰出政治家。他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出众的智慧、博大的胸怀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将中国带出孤立状态,并使之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请你说一说周恩来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因素分不开?接着说:“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经过一系列提问,有的学生说是家庭条件,有的学生说是自我塑造,有的学生说是天生的,有的学生说是留学国外……教师都给予表扬——“说得真好”“有创意”。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为了不违背这些理念,教师常常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干啥就干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新课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实质主要是没有吃透新课改的精神,盲目地赶潮流、求轰动,追求在形式上做文章。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下一篇:对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