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的思考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23-07-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而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记忆性特别强,如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又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真正的高效减负,这一直是广大教师孜孜不倦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提倡,转变教学模式,提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生、历史教学、课程、教师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课程宗旨发生转变。这次课程改革,明确初中历史课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所以,这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知识,授生以“鱼”,更重要的是从人文精神这个角度,授生以“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育人”。

  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涉及面非常广,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扰,例如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对于一些枯燥的知识静不下心来记忆,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学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觉得历史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老古董了,学习它还有什么意义等。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学生不热衷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学生不满意的教学行为有哪些呢?我将在文章中探讨如下。

  一、教学方式丰富化

  学习有其一般的规律,只有掌握学习的规律,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口述加视觉的方法优于单纯使用口述这一种方法。而口述、视觉加笔记的方法优于单纯使用口述加视觉这两种方法。不过,亲身体验的效果最佳。有学生反映,“听到的,我忘记了;看到的,我记住了;做过的,我理解了。”总之,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掌握这种学习的规律之后,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教学,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觉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因距今久远,晦涩、深奥,因此要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通过创设情境来突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注意。例如一:在将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通过图片导入美国的一座“总统山”,雕刻着美国历史上四位著名的总统,其中有一位是林肯,他对美国有什么贡献?由此开始学习新课。例如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周武王伐纣时,可以播放视频《封神榜》以此丰富课堂,帮助学生对西周的建立有直观认识。例如三:在讲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时,可以请一位学生做一回小记者来向电视观众报道一下这一盛况等等。这样,图片、视频的应用,给学生们不仅带来听觉的感官更带来视觉的冲击,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学生化

  教学大致有三种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现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支持学生、服务学生,让每个学生成功;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火炬的点燃者;强调学生学得好,而不是教师讲得好。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在课堂上传统的讲授者的角色,要求教师更多的发挥“牵引”的作用,帮助学生体验历史、感知历史、以及体会获得新知的快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内容由课程决定,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学生机械地记忆事实性知识,偶尔进行批判性分析,学生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正确答案。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教学应该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学生机械式的记忆,这样就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答案的唯一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是知识传授者——讲台上的圣人,教学是教授的过程,教师是专家,指出学生的缺点。有位名人说的好,课堂有时是传播真理的地方;但是盲目的认为教师所讲的话都是真理的话,那么,课堂有时是传播谬论的地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而不是培养书本的传神带。要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主见,大胆说出来。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室通常是安静的,学生通常独自学习。俗语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探究能力,共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课程和课标要求的内容,在学习内容范围内允许有多个选择;学生经常对各种材料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评估和综合,学生的学习是建构了各种可能的答案中的一个,教师按照恰当的难易程度挑选活动和提供材料,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决定研究难度,并为之努力。这样,因材施教,层次高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总结,他们可以“吃饱”,能力欠缺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至于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跳一跳”也可以够得着。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教学目的、目标明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积极参与并得到鼓舞。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教学资源丰富。教师时间控制恰当。小组活动有趣、富有挑战。老师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在有效地学习。

  教师是学习促进者——是站在学生旁边的指导者,教学是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专家,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之上。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学生而设计的。学生经常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碰触思维的火花。

  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有很多弊端。以知识作为教学的根本,传输知识的方式是填鸭式;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以讲授作为知识传递的途径。以教师作为专业的权威。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手段。我们要改变这种单一、简单的教学方法,寻找切实有效的方法。

  例如一:讲半坡人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们介绍陕西西安的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有一个模拟当时半坡人生活的场景,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了解半坡人一天的生活吧,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例如二:讲周朝时,分为西周和东周,因为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而东周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因此从地理上相对的说,西安偏西,洛阳偏东,因此称为西周和东周。讲到洛阳时可以介绍一下洛阳有一个著名的宴席称为“水席”,相传是武则天喜欢这种宴席而来的。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另外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阅历,帮助学生领会社会大课堂的丰富多彩。

  三、课程准备充足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这样,不备课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最佳的效果。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知识、经验丰富,但是备课马虎、敷衍了事,结果教学效果不好;也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掌握得一般,教学经验也不够丰富,可是备课却很认真,下了不少功夫,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因此,课程效果与备课、教学设计密不可分,备课包括备学生、备知识、备方法。

  (1)备学生:

  学生有什么需求?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学习是现实的需要,知识更新很快,因而学习内容要跟上时代。知识爆炸促使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学习是促进或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学习内容要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人生。信息时代,学生对学习的呈现方式不断变化,学生要快乐学习,教师要寓教于乐。学习方法要生动活泼,学习方法要多种多样。学习方法要事半功倍。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中宝。尽管如此,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关怀,渴望被认可、被鼓励,渴望给予机会并成功,渴望有归属感,渴望与老师沟通和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热爱学习,相信自我。鼓励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少用表扬,多用鼓励;采用肯定的,避免否定的语言;强调优点,弱化缺点;鼓励学生提高;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特别注意那些值得鼓励的行为。

  (2)备知识:

  教师可以参考教科书、参考书、网上资源、个人实践经验、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这一块的准备。年轻老师可以经常去听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改进自己的教学。

  (3)备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种化,例如:学生比较陌生的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力求把知识讲解清楚;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法,通过出示几个问题,教师引导来突破;一些可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法来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一:讲述三家分晋的时候,学生有时候无法理解其中原委,就可以简单和学生们讲解其实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父辈兄弟三,后来就分家了,这样来理解三家分晋;例如二:讲述罗斯福新政实质的时候,可以联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引用邓小平的名言“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就像人会生病一样,因此国家之间就要相互借鉴,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这两种制度不是“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就可以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

  四、课堂教学精心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要设计好一个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教学目的、目标明确,教师应该熟悉课本知识,对重难点知识要精讲,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一堂成功的课,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发散学生斯文,因此,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也是有技巧的,提出的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将那些能用“是不是”或者一个字就能回答的问题转变为“如何”“为什么”或“哪个”来提问。进行追问:“为什么?”“你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吗?”“还能举个例子吗?”在大组交流前,鼓励先与同伴交流,或在小组中先交流,让一个学生总结另一个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想法,并和大家交流他是如何形成这样的观点的。让学生自己想出问题问别人。另外,教师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突破,因材施教。最后,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堂设计结尾,将教学引向高潮。

  例如一:在讲述巴黎公社时,涉及到其背景普法战争时,可以联系学生初二时学过的一篇语文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就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德国要求居民不许讲法语的这样的情节,都德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说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巴黎公社的背景,顺势提问:“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其实,在每个人的眼中,祖国的语言都是世界最美的语言,升华情感,适时对学生们进行爱国教育。

  五、教师教态自然化

  教师应学会形象塑造,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教师应善于调空场面,把握最佳空间距离、时间、速度,让学习者参与你的教学;让情感融贯始终,因为要想感染别人,先感染自己,依自己的切身体验,用朴实的语言讲出心理话,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恰当运用体态语言,站有站像,手势到位。教师还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语言的起伏,选词造句的讲究可以给课堂增色不少,善于修辞,形象化的手法,注意套话与口头禅的祛除,书面语至口语的转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有效在历史和课堂中行走    下一篇: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