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考作文与文学类阅读的互渗教学方法探析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刘应通

  内容摘要:

  在高考文学类阅读教学中,训练和提高学生解读文章的技能,以期在考试中快、好、省的解答问题,是高考阅读训练的根本目的。高考作文训练应在基本写作素养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文章为什么要如此写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读写互渗,以读养写,以写促读。本文试图在分析高三阶段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探析高考读写渗透的教学方法,以期在高三教学时间紧张与教学资料繁复的矛盾中,找到一条解决高三阅读与写作训练结合的省时而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文学类阅读   教学方法  读写互渗

  高考,一个被万千学子呐喊了几十年的名词;高考语文,又是在课程改革的嬗变中摸索前行了几十年的学科;高考语文中的文学阅读和写作,更是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得艰辛,然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高考语文之途。在教学时间紧张与教学资料繁复的高三复习教学的矛盾中,如何找到一条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之路?

  高考文学类阅读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读文章的能力,以期在考试中快、好、省的解答问题;高考作文训练应在基本写作素养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文章为什么要如此作的道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做到:读写结合,读写互渗,以读养写,以写促读。

  (一)抬望眼,雾里看花——学生阅读与写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分开教学的方式,这肯定是有助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地学习,实际的操作性也相对较强。但是,对经过多年语文学习积累的高三学生来说,这个时侯,应该是建立起完整知识网络体系的时候。要做到融会贯通,综合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所以必要的互渗式教学训练能更快地提高其技能。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有几点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阅读方面:第一,教与学的认识问题仍然存在。认为得不到高分,练与不练一个样。对文艺性散文,普遍感到理解困难,并在高一到高三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畏难心理。第二,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下笔不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高一高二贷下的账缺少针对性指导性的弥补方法,只能以大量的阅读做题来训练,收效甚微。第三,学生答题没有得分意识,不够规范。学生缺少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不知道从题目的设置中去判断是哪一个考点,这个考点该如何下手解决,有没有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或规律。

  作文方面:第一,学生写文章的“手法”逐步沦为僵化——生硬的板块拼凑或材料堆积,以平淡的故事叙述代替议论中的叙述部分的文章。第二,作文训练难有足够的时间,教师对重要的作文教学资源——考试作文——简单评价带过,认为考过就没有必要多说了,印发参考例文让学生看过了之。第三,学生写作缺乏整体概念,文章缺少内在条理。对作文整体结构的安排没有意识,或缺乏意识,写作起来就信马由缰,随意散漫。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高三阶段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互渗的方法,以期让考生在文章结构章法、语言、用材等方面有所收获。

  (二)据方法,胸有成竹——文学类阅读与写作的“五点”切入法。

  1.什么是阅读“五点”切入法。

  阅读“五点”切入法,是指根据文学类作品行文表达的逻辑规律,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做到的五点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文中的几处要害位置——文章标题、过渡句段和段落层次安排、段落中心句(一般在段首)和段尾抒情议论句、段中所写内容(人景事)、文章开头结尾部分。通常情况,这些位置体现了行文的起承转合和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技巧,注意这些位置和把握住这些位置的语句、语段,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而往往这些位置也是出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理解把握的关键点。读和写,在思维方式上,虽然一个是输入再抽取再综合的过程,一个是抽取综合再输出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把平常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联系起来并加以明确强调是非常必要的。

  2.阅读“五点”切入法与写作方法的推导互渗。

  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会自然而然的注意到文中的这些位置和细节。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中虽然有一定的文体知识和篇章布局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明确,有些甚至没有这些意识,完全是凭感觉阅读。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开启思维,指明方向,并在阅读与写作的训练过程中加以强化。为了便于记忆,这里把需要学生明确的地方编成了几句顺口溜,并加以对照比较。(如下示意图)

  1看标题,找过渡,

  2标出全文段落数。

  3段首中心段尾结,

  4段中内容有作用。

  5文首文尾寻规律,

  中心主旨藏其中。

  1饰标题,设过渡,

  2全文段落要适度。

  3段首中心段尾结,

  4段中内容要选用。

  5文首文尾循规律,

  中心照应藏其中。

  (阅读)                                      (写作)

  以上示意图中两相对应的12点很好理解。第3点,段首中心段尾结,是指一篇文章中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开头的中心句子和一个段落(一个部分)结尾的议论抒情性文字。把握住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结构及作者行文中的情感发展脉络。这在阅读鉴赏中也是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

  另外,结合第1步骤,在分析文章标题的提示(暗示),猜测全文中心及作者可能要写到的内容的前提下,再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明显的过渡性句段,并与勾画出的段首中心段尾结的语句进行综合感知。至于第5点提到的位置,是我们在阅读文章和写文章时都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作者在写作前会深思熟虑如何开头(开头的方法有很多:景物描写烘托、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点题,故事开头激趣、埋伏笔,抒情议论开头奠定基调、总领下文等),结尾也会考虑到照应、显志、深化、升华、融情于景意蕴深长或问题式结尾发人深思等。

  明确这些方法和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作文中有意识的选择运用,再在评讲时加以点评强调,并安排适当的修改润饰的升格训练,共同讨论出适当的修改方案,最后定型誊抄在积累本上。这样的教学周期,并不会比常规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周期长,而且结合考试的作文评讲会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自己作文成绩的欲望也会更强,对于学生的鉴赏答题规范意识和写作技能的提高,收到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针对有一定写作经验的高三学生,这样的教学训练模式并不需要循环太多,在高三下学期根据具体情况最多循环三次即可。另外,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再对学生作文的不同方面予以突破性指导性的片段训练。这样,既做到了整体训练也做到了局部亮点打造。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的回忆起之前读过的文章,必要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写作前,在课件中做好相关提示,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回忆。

  (三)学以用,广开视界——如何利用口诀指导实践。

  为了节约文字,这里把文学类阅读的考点和考场佳作单个对应举隅的例子就省去了。在此仅以一篇完整的考场佳作的分析为例,直观呈现阅读考点与写作的联系。

  例文对照:

  问——打开真理之门

  问。看到这个字,我就有无数的疑问。

  一个“门”加一个“口”,为什么要这样写?细细一想,这是要我们以智慧之“口”,打开真理之“门”啊!(这前三段有什么作用?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入题合理引申。)

  问。就是一种求知的精神、探索的激情。“为什么”的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真理。只要你好问、敢问、会问,“可以为师矣” !(该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该句作用是什么?条件关系。提出中心论点总领下文。)

  好   问

  好问,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知欲。(下一段材料与该句是什么关系?例证关系,证明本段中心句——分论点。)

  先说孔子。高高的孔子祭坛上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人们都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可往往忽略了,孔夫子也是个勤学好问的“万世师表”!

  “孔子师郯子,师襄,苌弘,老聃”,“入太庙,每事问”。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孔子的智慧,正是由于他对世上的事物都有着赤子一般的好奇心!好问,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缘由。(该句作用?材料后议论作结,既得出本部分结论,又回应该部分分论点,点话题。)

  敢    问

  光是好问还不行,还得敢问。敢问,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以求真知。(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既衔接上部分,又提出本部分中心,且照应中心话题)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先哲们早已进行了无数的探索,树立了无数的权威,厘定了无数的规则,难道我们做的,只是根据这些规则作价值判断吗?

  不!人类还要进步,真理还未发现。亚历士多德抱持“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信念,大胆提问,大胆质疑,终成一代大师;想不到伽利略又把他问住了,在比萨科塔上的实验征服了世界,推翻了权威!

  路漫漫其修远兮,敢问,才敢求索!

  会    问

  芸芸众生,俯仰之间,于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好问,敢问之人,不可胜数,为何发现真理的,屈指可数?不过是有人会问,有人不会问罢了。(作用?过渡,引出下文材料的对比。)

  苹果砸到头上,有人问,怎么苹果不朝上飞?有人问,真讨厌,谁家的苹果树?前者彪炳千古,后者碌碌无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有人问,为什么铁血狼烟的《三国演义》要以渔樵的谈笑作结?有人问,这首歌是哪个明星唱的?前者学贯古今,后都粗陋无闻。

  要敢问、要好问,要会问,实在难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 问。一个纷纷挠挠,缠绕了千年的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让问成为你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让问的智慧叩响你的额头,叩开一个时代。(这最后一段的作用?照应前文,再次点题起到强化主旨的作用。)

  (注:本文选自《优秀作文选评》)

  这种方法运用于作文修改,根据每次训练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例文,设计出一个序列的学案:结构分析、过渡句段填写、开头结尾的补写、材料运用的评价等等。完成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这样,较之“教师几句引导——例文示例——学生写作成篇——教师点评优秀作文”的模式,更能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效率。

  (四)再回首,不在朦胧;又提笔,成竹在胸。

  高三阅读与写作教学目的不变,方法可以随时变换创新。只要是有利于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文学类阅读和高考作文写作会是再回首,不在朦胧,又提笔,成竹在胸。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是生活的语文——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探究    下一篇:个性化作文教学中的导写规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