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对话教学,让课堂焕发活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提及到“对话”这个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转换到以对话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对话教学就是以对话为理念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来说,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关于对话教学的形态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划分,当然也可以从对话教学的表露形式来分,分为显性对话教学和隐性对话教学。显性对话就是在教学中有明显的对话交流,比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隐性对话就是在教学中对话体现在心理行为中,比如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一、显性对话教学(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白剧,几乎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但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凭借自己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课例1:《致橡树》这则课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采用师生对话的教学形式才能分析到位。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诗歌第一部分。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生1:凌霄花、鸟儿生2:泉源、险峰生3:日光、春雨师:凌霄花这种意象有何特点?生1: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师:诗人对攀援的凌霄花持有什么态度?生2:诗人对它是否定的。可以从“绝不像”这三个字看得出,特别是“绝”字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坚决予以否定。“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学生的知识生成以及自主能力的发展都是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而得以实现。这样的师生对话使学生探究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获得了心灵的飞扬。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思维表现得最为活跃。唯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感,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顺势力导,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放飞自己的真情,自然学生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就会纷纷向你敞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精神享受。(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少涉及生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和学生之间都是单独的个体,不会有任何的交流。但在对话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思维的共振、知识的共享,以至于知识的生成、能力的提升。正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能力的提升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这种“兵教兵”的对话,不是放任自流,得密切关注讨论的话题转向和冲突的焦点,并在学生对文本理解产生片面、歪曲的认识时做适时引导和点拨。生生对话采用的通常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可以在课堂上发言,也可以在课后交流。课例2《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文章中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在第3课时就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师:在偷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两个人吧?生1:一个是阿发。生2:还有一个是双喜。师:好,双喜“偷豆”过程中有什么表现?生1:他要孩子们不要只是在阿发家的田里摘,不然阿发的娘会哭骂、气恼。师:那这表现了双喜什么的特点?生:偷豆也有分寸,考虑周到。师:分析很到位。文中“双喜”还有其他什么表现?(学生四人一小组,学生结合文中语言探讨交流“双喜”的表现以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意见。)生1:当“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的时候,谁也没提出来不看,是双喜提出“还是我们走的好罢”。这里表现出双喜善解人意,很能为他人着想,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生2:看戏的时候,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里表现双喜对“我”的热情,对“我”非常体贴。生3: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其他人“叹息而且表同情的时候,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这里表现双喜心细,聪明,能干。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架设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台,生成人人参与的,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同学们相互提问,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争辩,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在和谐自由宽松温馨的学习氛围中,善思,求真,主动积极,无拘无束,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分析彼此的得失,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成功。生生对话是在各自阅读之后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生们都有各自对问题的看法,个体与个体之间有感悟、有争论、有收获。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学生由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二、隐形对话教学(一)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是以文本为凭借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思想解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产生学生知识的重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首先是对文本的读音、词义以及大意的理解;其次,在此基础上,对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最后,是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品味,不仅学生能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与文本相互融合。在文本当中,往往有些流露作者观点的句子在文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就能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就能够很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课例3:在《背影》中父亲对我的爱镌刻在背影中,当然也融入在他那不多的言语中。我首先要学生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五句话,并思考:在这些简短的句子里面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感情呢?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我选其中的一个句子来举例,“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本来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但后来“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决心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这句话就是在此时所说。“他们”其实是单数,指的是“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但用复数,意思有了明晰的层次感。本没有时间亲送,但儿子在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有闪失,所以话语含关怀。这五句话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从理解这几句话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就非常容易了。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文本,当然对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要一定范围的肯定,并且适时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最大范围的有效。(二)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品位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读出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于永正老师曾说:“解读文本是备课最重要的一环,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要想学生能体验出文本的情感,教师首先要体验出;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要想课堂精彩,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这样才能带领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并非是阅读完教学参考资料,而是要对每一篇文本认真地钻研,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课例4:《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与文本对话首先在文本中读出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抓住散步中的波澜--在岔路口的分歧来探讨,揭示出主旨--尊老爱幼。这一主旨的引出是从"我"作者的角度先揭示"尊老",而后从"母亲"角度答出"爱幼"。如果教师只读到了这个层面,那么则是肤浅的。还可以从文本中的这句话“这一切只让我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很值得玩味,不该被忽略。只有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还善待衰老的生命。因此成熟的生命,即所谓的中年人,其责任的沉重可想而知。《散步》这篇散文同样还寄托了一个非常沉重的思想: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中年人的责任感,这个层面往往也会被漠视。课例5:在读《秋天的怀念》时,读到母亲说:“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反复地朗读这句话,突然想: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是用疑问的语气?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了我们多少东西啊!母亲在有病的儿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这个问号回答了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教师与文本进行必要的对话,抓住文本中的“盲点”,抓住教材不易发现的关键处,或不易觉察的认知错觉,这样就更能把握作者情感,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显性对话和隐形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并非是互相对立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交融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离不开文本对话,学生与本文的对话也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引导。总之,课堂是对话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益,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引人,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那么课堂将会焕发出它的活力,将会演绎出它的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立足课堂,走进生活,让口语交际鲜活起来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魅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