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道德与法治论文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学习评价有效性的研究

所属栏目: 道德与法治论文  更新时间:2017-03-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作者:Author

  [摘 要] 本文以学生课堂评价为着眼点,对目前思品课堂评价中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提高思品课堂学习评价有效性的对策,即:善于运用生成性评价,戒用否定性评价;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灵活运用赏识性评价,艺术性地运用批评性评价;丰富口头语言评价,巧用体态语言评价;体现思品课特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课堂 学习评价 有效性

  一、缘起

  在七年级教学《珍爱生命》的课堂上,刘老师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以实际行动来珍爱生命?”同学们思考着如何想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答案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时间无人举手。这时,性格内向、成绩后进、从不主动举手的徐×同学破天荒地举手了。很是诧异的刘老师居然脱口而出道:“奇怪,今天连徐×也举手发言了!”徐×霎时脸红。同时,全班同学的目光也都转移到徐×这边,大家都打量着这“难得的现象”。终于,徐×举着的手缓慢无力地缩了回去。从此,她再也没主动发言过,当然也包括与其情况类似的七八个“难兄难弟”。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短短的一句评价,挫伤了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了学生本已脆弱的心灵。由于班上类似的成绩后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止一个,所以我们有理由认定:教师的一句话所打击的是一片。二是教师表面上的一句“脱口而出”,一句简单的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折射出教师的人格,而教师的人格是教师教育学生最有力的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对待不同学生的差异,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把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班中的“弱势群体”。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评价能力,“日久见人心”,一段时期下来,学生一定会感受到来自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人格的评判结果将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决定性因素。三是教师除了努力锤炼自身人格外,要提高课堂学习评价的有效性,还要十分重视语言艺术,尽量避免“口误”所带来的消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追求的应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然而,从目前的品德课课堂评价现状看,许多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其精神,因此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二、现实背景——来自学生的呼声

  为了充分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习评价的现状和学生对此的看法,本人通过对余杭区内四所中学(径山中学、五杭中学、信达学校、临平五中,其中包括城镇学校,也包括农村的薄弱学校),抽样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中很在乎教师的评价,他们希望得到老师鼓励性、建议性的评价,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自主评价,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大约有三成的评价是学生不喜欢的否定性评价、批评性的评价。虽然我们并不一味地排斥否定性评价和批评性评价,但如何艺术性地运用这些评价,让学生口服心服,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三、对“学习评价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学习评价”,顾名思义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通过教学所发生的行为予以确定的过程。学习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习评价属于教学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来研究。思想品德课堂“学习评价”是指评价者(以教师为主,但不限于教师)在收集信息、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课堂内的学习状况进行以描述为基础的定量、定性的价值判断的一种教育行为。“评价的有效性”,其实这是对研究目的的界定,同时也指导着研究内容和方法。所谓“有效”,都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对一定的目的来说是能起到作用的。那么,思想品德课堂学习评价是为什么目的而开展的呢?这是一个隐含的但需要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是怎样提高课堂学习评价有效性的问题,故课堂上的评价既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即时有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对于学生的学业评价来说,是一个微观的评价。课堂上即时有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同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通过即时有效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学习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学习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评价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教师评价霸权,评价方式僵化

  有些教师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依然指向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关键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求知,更要善于评价。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即: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既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自己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表扬过多过滥,缺乏针对性

  由于受激励理论的思想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是清一色的表扬、赞美之词,听不到一句批评,即使学生答的很差也给予表扬,特别是一些学生轻而易举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也给予表扬。有些话语虽是表扬,却过多地机械重复,教师表扬时平淡无味,导致一些很好的评价语言没有达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有的反而起负作用。有实验证明,表扬并非次数越多越好,奖励也并非力度越大越好;过多的外在奖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为了得到荣誉而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3.评价笼统而单调,不加辨析

  教师的比较笼统的、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指向性不是很具体的评价,可能一次还行,经常这样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教师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其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肯动脑筋”、“你读书真仔细”等。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4.重知识评价,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虽然新课程推进已多年,但一些教师已经习惯于以知识为主的教学评价观念没有完全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方面是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学习评价有效性的对策

  1.善用生成性评价,戒用否定性评价

  面对初中生的幼稚,面对课堂上的“持不同政见者”,面对社会上消极的思想对我们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应该冷静地分析,“抽刀断水水更流”。我们应以艺术性的评价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不可随便运用否定性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我们绝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熟视无睹,而应巧妙地利用。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正确评价课堂上出现的这些行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我们要能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因此,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提高课堂评价水平,是当前课改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评价

  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小结评价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环,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被认为是“画龙点睛”之处。如果教师能大胆地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就会挨着个儿地主动发言。学生的反思是真实的,感悟是深刻的,语言是精彩的,而且学生从中得到的快乐学习的体验是无法替代的。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人的心灵,是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心愿和追求。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结果的自我反馈,是新课改所期待的,也是教师需探索和努力研究的课题。当然,这一改变必然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桶水与一杯水”的理论早已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教师们都在不停地“充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更渊博。但再大的“一桶水”也是有限度的,而学生感受知识与接受知识的速度与广度却是前所未有的,这给我们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学生的知识缺陷很可能也是我们的知识“真空”地带,学生某天所需的“一杯水”恰好不在教师这“一桶水”里,这时我们又该如何呢?

  3.灵活运用赏识性评价,艺术性地运用批评性评价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其外在形式的表扬、称赞、激励也必定要讲究艺术。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学识、经验和优点不同,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让它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1)表扬角度要恰当,凸显多维视角。表扬学生的行为,如“你说得很流利”、“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表扬学生的精神,如“你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很有创新精神”;表扬学生的素质,如“你真聪明”;对学生提出希望,如“我相信你能行”、“我知道你会成功的”等等。

  (2)表扬对象应分层,体现因材施教。实施赏识评价,应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的良性发展为根本目标,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优等生见解独到的,运用“标新式”评价,表扬他“解答有创意”;对中等生见解一般的,运用“肯定式”评价,鼓励他“解答正确”;对后进生见解有误的,运用“移情式”评价,传递“你有进步”的信息。

  (3)表扬程度要适中,切忌夸大其词。当学生有进步或较出色的表现时,教师的表扬要及时,特别对待学困生更应该不失时机。表扬的程度要得当,拿捏准确,不要言过其实,也不要随心所欲。否则,教师的表扬则会没有意义,甚至事与愿违。

  赏识并不等于全盘肯定,在赏识学生的同时我们还应学会艺术性地运用批评手段。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常用的教育方法。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批评时必须讲究艺术,对那些挖苦、告状、预言、比较、体罚等粗暴的批评方式避之又避。教师批评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心悦诚服,让“忠言”不再“逆耳”。

  (1)批评要寓情于理。如学生在考试中因为马虎写错了答案,教师惋惜地说:“老师本来期待你考出好成绩,可是一马虎就丢了几分,你再看一下究竟错在哪里。”这种充满期待、满含爱心的善意批评,学生一定是乐于接受的,而且会用心改正,以“对得起”关心自己的老师。

  (2)批评要寓贬于褒。学生在课堂上的分心时有发生,教师如果直接批评难免会分散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被批评的同学也会难为情。可以尝试表扬认真听课的学生,使分心的同学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加以改正。

  (3)批评可巧妙暗示。课堂上对于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可以通过一个眼神、轻声敲打他的桌面等进行暗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并且自觉加以改正。

  (4)批评要欲抑先扬。学生总是喜欢表扬的,在批评前先表扬他,使他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他的缺点也看到了他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改进不足。

  4.丰富口头语言评价,巧用体态语言评价

  每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应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内气氛生机勃勃。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以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包括目光语、手势语、表情语和姿势语等方面。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份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5.体现思品课特点,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思品新课程标准指出:“突出思品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思品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思品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而总结目前初中思品课堂口头评价的情况,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或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而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思品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新颖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感悟更是缺乏及时的、激励性的评价。这不仅忽视了课堂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更可怕的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

  总而言之,课堂学习评价要体现三大功能:一是改进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所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积累资料,以便提供关于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和修改教学目标的依据。二是评定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等,以便对教师考查、鉴别,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发展水平做出考查和鉴别。三是激励功能。教育心理学表明,正确的、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这三个功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姜远勤《在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性学习》(《品德教育》2001.12)

  4.陈海云《生活情境入课堂》(宁波鄞州区教育网)

  5.张 健《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锡山教育信息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教学中的操作方法及课例    下一篇:浅谈教好思想品德课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