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长课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7-04-0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建始县实验小学   陈玉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读能力尤为重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上升,长课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长课文由于篇幅长,教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短短的40分钟内,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需要我们反复斟酌、思考。

  细细研读每篇长课文,虽然篇幅长,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要从这些特点上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这个教学上的突破口,就是切入点,是那种牵一发可动全身的“点”。找准了切入点,就能“以点带面”,拨通全文。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目的。

  【策略一】从文题入手,做到长课短教

  有些长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精髓和重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引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找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找到长课文教学的突破口,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师:这两种评价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生:这两种评价截然相反。

  师: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因为“精彩极了”是妈妈评价我的话,“糟糕透了”是爸爸评价我的话。

  师:听了母亲的评价,我的表现怎样?听了父亲的评价,我有什么反应?请你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谈谈读后的感受。

  生:“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听了母亲的评价,我感到很得意。可为什么“腼腆”呢?

  师:问题提得真好!母亲是怎样评价我的呢?她的动作、神态怎样?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诗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这句话中的“嚷”字我体会到母亲的评价有点夸张,让得意中的我感觉很不好意思,所以说是“腼腆”。

  生:听了父亲的评价,“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感到既意外又难过。

  生:“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父亲怎么会对我如此严厉?我难过极了,一时接受不了父亲对我的态度。

  师:理解得真好。父母的评价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让我们细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同学说一说。

  【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理解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是文章的重点。为了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课题入手,把父母对他的评价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找巴迪听了父母的评价后反应的重点词句,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由“父母的评价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再次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孩子们自主感悟、理解课文创造了空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埋下伏笔,使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提升了课堂的实效。

  【策略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有些长课文中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点晴之笔。这种句子在课文中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统领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它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如果能将这样的中心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与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直达教学目标。

  【案例】《中彩那天》教学片断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帮爸爸或者妈妈买彩票的经历吗?当他们中彩后,心情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师:是不是所有中彩的人都会惊喜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彩那天》这篇课文。(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写到了中彩那天发生的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书中作上记号。

  生:课文的3—8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发生的事。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课文的3—8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写出自己的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先在小组中讨论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

  生:我知道!因为中彩的那张彩票不是父亲的,是库伯的。

  师:父亲不高兴还因为什么?

  生:父亲之所以不高兴,还因为他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道德难题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学生齐读)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和小组的同学说说。

  【反思】《中彩那天》课文叙述平实,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来衬托父亲开阔的心胸,用母亲的话来表现父亲的人品,没有过多的对话及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却需要学生通过这些话语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其中深刻的人生哲理——诚信比财富更宝贵。课文篇幅较长,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这节课,我觉得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在短时间内将课文理解透彻,可从文章的中心句:“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入手。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依据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生成点,巧设疑阵,引导学生通过质疑,直达课文重点,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为下一步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做了辅垫。看来要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性学习,关键还在于课前的预设,课前的功夫往往决定了课中的效果。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童心走进课堂,持着一份挚爱和坚定钻研教材,总能找出教学的突破口,这样的收获将是双翼丰厚的。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成长了自己,更得益于学生。

  【策略三】从文章的线索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有些长课文包含着几条线索,教学时引导学生拎出文章的主线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将课文各部分进行有机串连,以主线带动枝干部分进行学习,就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收放自如,继而达到简化头绪,强化整体功能的目的。

  【案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请同学们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生:鲁迅先生逝世后,许多人都来吊唁,他深受大家的爱戴。

  师: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交流。

  (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仔细品味,将最能表现鲁迅先生高尚品质的关键词、关键句画出来细细揣摩,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

  生:听了伯父这句话,我羞愧,因为记性不如伯父。我悔恨,恨自己不该不认真读书,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这说明鲁迅幽默的批评效果好

  生:在写到伯父为黄包车车夫敷药时,连用了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感人形象。

  生: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说明他关心身边的佣人。

  ……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出示句子)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学生齐读)

  师: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句子)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正因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出示句子)

  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提示学生填空,引读,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当我回忆起           时,想到(出示句子)

  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当我回忆起           时,想到                              ;

  当我回忆起          时,想到                               。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鲁迅先生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碰壁”是什么意思?

  师:在旧社会鲁迅先生和反动派作斗争,那个时候,反动派迫害得很厉害,鲁迅先生用文章,用笔跟敌人作斗争,他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一连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鲁迅只是其中的一个笔名。

  生:因为那时候是旧社会,到处都非常黑暗,而且各处都有军阀统治着,鲁迅先生是宣传解放运动、宣传人民自由的,他到哪个地方就在那里向人民宣传,但是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反动派就要迫害他。

  师:是啊!鲁迅先生处处遭到迫害。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因,他说的“碰壁”就是遭到敌人的迫害。

  师: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解放运动伟大的战士、人类解放运动勇敢的先驱的伯父逝世了,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再次齐读这句话。)

  师:现在,让我们跟着周晔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师: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反思】《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列举了四个具体的事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这便是文章的主线。我以“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的回答拎出文章的主线。学生在细读课文后,通过揣摩重点词句归纳出事情和人物的品质。然后通过学生的质疑,将教学迁至到第一段(让学生读鲁迅得到许多人的爱戴的句子),直入学生尚有疑问的课文段落,运用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的含义,解决了心中的疑问。最后请学生想一想前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就很快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质疑——揣摩——解疑这一活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向上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可见,通过朗读,能培养语感,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达到“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本课适合于有感情地朗读。在引导学生理解了每部分内容后,教师一次次引读,学生一次次感悟读,层层递进,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这样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精力放在了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兴奋点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了长文短教。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语文课堂氛围    下一篇:指引学生自读自悟之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