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评价语也要有“语文味”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评价语对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平时的展示课、研讨课及随堂听课等活动中,发现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学科特点不明显,比较笼统模糊。评价语可以运用于每一门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独当之任,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引领孩子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徜徉,其评价语也应充满语文味,即依托文本语言和学生语言特点,在评价中传递各种语文信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引发积累

  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教师的评价语对引发学生的积累将产生无形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位教师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学生先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评价:“当我读到高尔基的信时,我想到了几句名言,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生再读高尔基坐在院子里赏花的段落,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评价:“老师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想到了两个成语: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高尔基看着儿子种下的花,想起了儿子,想念着儿子。”学生在如此熏陶之下,不仅对文本语言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累的热情,促进了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规范化的表达、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对学生也是一种示范和促进。

  二、引导品味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不可能尝到文学作品的个中滋味的。如果教师的评价语不能引领学生潜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中,通过对语词的比较、揣摩、推敲、咀嚼,从而变干瘪枯燥的文字为鲜活的画面,这样的评价语就显得苍白无力。教学《荷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冒’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显然,这位学生已经意识到“冒”字的与众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冒”之精妙呢?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请看——“‘说不清’是正常的,‘说得清’才是超常的。既然你‘说不清’,那我们就更得好好地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学生纷纷举手,“露、钻、长、顶、穿、伸”等字眼浮出水面。“你们说的这些字眼尽管意思差不多,但作者一个都没用,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不着急,美的字眼,是需要用时间慢慢去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争先恐后地长出来。这一朵急着要长出来,那一朵也急着要长出来,谁也不让谁。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荷花的一种心情,一种怎样的心情?”“是啊,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一个字——‘冒’,为什么呢?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心花怒放。想不想看一看这样冒出来的荷花?”如此,教师通过换词比较、情境想象、移情体验,引导学生体味“冒”字的美妙绝伦,“语文味”也在教师层层深入的评价中破茧而出。

  三、引领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的评价语要从这样的高度着眼,注重让学生获得和运用学法。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亲情测试》时是这样评价学生的习作的:①“注意,这是对比。晴朗欢快的一天,留下的却是难以忘怀的泪痕。这样一对比,马上把我们的心带入到一种沉痛的氛围当中。”明摆着,这是教师的肯定,但在教师肯定的言语当中,提出了学生话语中“对比”写法的运用以及它的功用,把教学引向作文写作的实际。②“注意,多形象的一个比喻,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在我的心上割了好几道疤痕,每一次划去就是一道疤痕。”这里不仅是告诉学生写作文要多用比喻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善用,也就是这种写法能否真实地表达习作者的心声,自然地流泻习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每一次点评都会如一把小小的锤子捶击着孩子们的心灵,使其心生涟漪,闪现灵光,获取敏锐。

  四、引申意蕴

  德国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小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对于课文中深奥、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能够完全领会,此时教师的评价要起到引申意蕴的作用。《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中有一句外貌描写:“他的背已经驮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了褪了色。”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学生抓住句中的三个“褪色”体会到了老人的俭朴。教学仅仅至此,必将浮于表面。如何引导学生“目”透纸背,读出文字中包含着的意思,真切地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呢?我这样评价:“你们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体会到了老人的俭朴,确实难能可贵。但老师觉得这俭朴之中似乎还隐藏着很多不俭朴,你们发现了吗?”从而将教学引向深入。你看学生的发言:①“我从‘褪色’一词中感受到老人来这里喂海鸥已经很长时间了,他对海鸥的爱很持久。”②“我从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中看到了老人对待海鸥是很大方的,这也和他朴素的穿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③“联系下文‘他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我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很坚定。”④“我联系课外查找的资料,知道这位老人的工资只有308元,可是他却把一半以上的工资都花在了海鸥的身上,为它买好吃的饼干,做鲜美的鸡蛋面包。我感受到这是一位无私的老人。”这一评价能促使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本,借助文字与作者的灵魂发生碰撞,将文本的解读提升到原有认知水平更高的层面。

  五、引向表达

  语文学习离不开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评价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一方面由于祖国的语言文字极为复杂,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前后不连贯,词意含糊不清,违反事理,不合逻辑等。教师的评价语就要针对学生表达中的语病,寻根究底,对症下药,为学生的表达指明目标,引导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表达中的有利契机,充分整合文本内容,就文取材,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教学《清澈的湖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在学生谈了对“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这句话的感悟之后,教师这样评价:“听了你的发言,老师很感动,你不愧是小洁的知心人。如果让你把‘不满地看了他一眼’改为‘不满地说’,你猜小洁会说些什么。”随即课件出示填空训练:小洁回过头不满地说        ,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心想        。这样的设计促使学生透过“看”字来进行切己的体察,零距离地解读小洁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化的语言,把文句读出了厚度,读出了深度,读出了具象。这样闪烁着教学智慧之光的言语训练无疑是丰厚扎实的。

  课堂上教师充满“语文味”的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看似产生于即兴,其实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颗心”!教师只有心怀学生,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敷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用富有魅力的凸显语文本色的评价语言营造真情和谐的课堂,在评价中传递语文信息,在评价中抒写语文情怀,在评价中规范语文表达。如此,评价方有“语文味”,教学尽显“语文味”。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小学语文导课艺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