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古典诗词与素质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刘亚丽

  素质,本是一个源自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指人与生俱来的先天解剖生理学特点。我在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结构要素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是可以开发拓展的人的身心潜能情态,又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状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民族成员的个人素质为基础的民族素质,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又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因而,民族素质是一种民情、国情,也是一种资源、国力。作为民族国家的社会劳动的深刻内蕴,民族素质制约着该民族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程度,决定着该民族对生产劳动对象选择和阐释的结果,影响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提高民族素质则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主体性条件。对于以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为主要内涵的民族素质来说,后天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有意识地强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一环。吟咏古典诗词,呼唤诗性,感悟人生,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黑格尔说过:“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历史上那些明君忠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大多自幼以诗词修身养性,从而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他们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也以诗励志,以诗言志,在他们留下的众多诗篇中,有着道德情操的表露、豪情壮志的抒发、爱国情感的倾泻和自强不息精神的高扬,这些曾激励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前途、人类的理想进行不懈的追求。

  对于人类的理想,18世纪末,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以诗意的眼光提出了一个诗意的命题:“人类将诗意地栖居在这个星球上。”这一命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从本质上说,每一个人都是诗人,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在每一个人心中。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于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人们的诗情、诗意、诗心、诗性向来未曾泯灭,倘若未能见出,则是因为被蒙上了荫翳。而这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是可以用诗词点拨,用“诗教”激发的。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数不胜数的宝贵精神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对于“见出我们所不能见”,具有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当然,直观地说,诗人不能决定世界,但诗作可以呼唤诗性,诗教可以让人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放飞心灵……

  距离荷尔德林的时代100多年之后,同为德国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命题进行了延伸性阐释:人类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存世界,即技术世界和艺术世界:技术世界的发展在不断摧毁、掠夺、占有、征服自然,因此,技术世界愈精彩,自然愈荒芜,人类必须用艺术世界去统帅技术世界。这是具有预见性和指导性的精辟之论!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其生存空间在急剧膨胀;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灵空间却日趋狭窄。尤其随着商品经济带来了价值冲突,人们对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现实功利诉求越来越多。殊不知,物质的富足并不会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的心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不能不重视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倘若只重视文化知识而忽视品德培养,应视为教育的失败。

  一般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概念。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因此,我们对素质教育应作宽泛的理解,即素质教育既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也培养理想、陶冶情操。毋庸否认,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看作教育的主要职能。但是,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的知识,而不只是升学考试所必备的内容,它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大方面,我们应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并重。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此中,“诗教”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民族的演进中解读社会历史,在人格的评判中体认道德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诗教”的目的。古典诗词宣扬的是“经天纬地,建功立业”、“扶危定倾,身任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彰显的是封建政治暴虐对人性造成的扭曲和对社会造成的摧毁,是英雄豪杰对理想人格的张扬,是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标举,这一切,都是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们这里所说的“诗教”,并非等同于汉儒所主张的“《诗》教”。汉儒“《诗》教”是以《诗经》为教材,以“礼”为规范,以经世致用为原则,以穿凿附会为方法,培养的是能“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温柔敦厚”之君子,以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目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弊端--违背美学本质和诗美创造、鉴赏、批评的规律,扭曲受教者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全面体认与传承。我们今天所主张的“诗教”的明确含义:既培养理想、陶冶情操,又传授知识、训练能力。

  欣赏古典诗词,是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但人们在生活中缺少发现,而发现美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积极参加艺术美的鉴赏活动。当人们深入诗词的时候,首先获得的是美感,并通过这些美感衍生出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使许多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形象化、情感化。古典诗词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爱家等民族精神之美和具有音乐、绘画、建筑“三位一体”的独特的民族艺术之美,能使鉴赏者在灵魂的徜徉中既感悟到诗词隽永的情思、高洁的境界,又体认到诗词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久而久之,欣赏者便成为有开阔胸襟、高雅情趣和一定艺术修养的“文化人”。

  欣赏古典诗词,是追寻历史、激发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历经沧桑,积累了无数经验和教训。作为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形象反映,古典诗词是艺术化的时代风云,是浓缩化的社会历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吟诵一首有所兴寄的古典诗词,是一段国史的追溯,是一场国情的教育,读者能看到一段历史,能感悟一番人生,也能体味一缕民族情思。这历史、这国情、这人生、这情思,给读者的,抑或是“情”的激发,抑或是“志”的激励,抑或是“根”的认识,抑或是“理”的启迪。于是,在对古典诗词所展示的庄严的历史画面、高洁的人格魅力、深远的人生境界的体味中,一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然升腾,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欣赏古典诗词,是健康向上的情愫与灵锐的创造力的来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灵秀。”读中国古典诗词尤能证明这一命题。中国古代诗人羁旅吟哦,登山赋诗,触景抒情,用优美的诗句,向人们展示了高洁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令人为之感动,为之神往,为之倾倒。通过接受古典诗词的艺术熏陶,浸润于诗词的教化,对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将留下永恒的记忆,为终生的精神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任)奠定基础。同时,欣赏古典诗词,人们的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灵感等多方面潜力能得到更为高效的开发。

  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古典文学中获益以提高个体素质,那我们的民族素质也就得到提高了。文明得以传承,社会得以进步,这就是我们研习它的终极意义。”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古诗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