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小说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8-3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第五实验学校   郭丽杰

  在语文教学的种种矛盾关系之中,最基本的矛盾是言和意的矛盾。所谓“言”:是指言语的材料和言语的方式;所谓“意”:是指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目的。“言”与“意”,是语文教学这枚硬币的两面。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没有言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学科的价值;同样,没有了意的语文教学,也就不复存在,充其量是一堆零散的语言材料或所谓的语言知识,而绝不是语文教学。抓住了言意这对矛盾,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实现了言与意的根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孔乙己》在语言运用上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征,显示了语言大师的才华:用词准确而生动,造句警拔而贴切,修辞多样而新奇。

  一、语言精练、明朗、丰富而优美

  在语言艺术方面,《孔乙己》有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丰富、明朗、精炼、优美,不仅显示了中国民族语言的特色(如简短有力、逻辑性强、表现力深刻等)同时也表现出鲁迅先生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巨匠的特殊才能。它的叙述语言基本上都是口语,但是灵活多变,运用自如,既没有欧化语言的特点,又不失之于平板,而其精粹与简练,更达到了精心独创、炉火存青的地步,它的描写语言虽然不多,但是笔墨经济,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如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文字,极其简短,但它不仅写出了孔乙己的外貌,而且写出了他的神态,真可说是描写语言的珍品。他的语言,不仅简洁精练,而且能够充分表现出每个人物的身份、地位以至于性格的不同特点。如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完全是一个封建社会里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口气,而酒店掌柜说话的冷漠和尖利,则十足表露出一个市侩的口吻。它的遣词造句,也是一种特有的风格。如说“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一句话就把丁举人这一地主恶霸的凶恶和豪横完全透示了出来。有些句子用了加重语气,如“又脏又破”,“你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显得十分切和有力。有时即让是使用一个字,作者都是经过再三挑选的,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不但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手势,而且表现出人物当时的神态,这样的动词是任何其它的同义词所无法调换的。在这些地方真可说是一字见功。

  二、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和阿Q有某些相似之处,是一个带有喜剧因素的悲剧人物。他的思想、言行有些是很可笑的,而他的一生遭遇却是十分悲惨的。根据作品的交代,孔乙己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是一个没有“进学”的老童生,也就是作品里说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读书人。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气息奄奄,封建科举制度也即将被废除,孔乙己是这个社会制度所产生的畸形儿,牺牲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在咸亨酒店的环境里显得很特殊。“站着喝酒”,说明他已没有资格挤进长衫客的行列,而是和短衣帮一样处于被压迫的底层。可是他又穿着长衫,说明他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看不起下层人民。他的这种穷人地位和富人思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特征,并表现在各个方面。作品概括描述了他面带伤痕、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的可笑形状;“之乎者也”,酸气十足的可笑语言;半通不通,含有讽意的可笑绰号;然后便把他放在人们取笑当中,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迫于生计,偷窃挨打,这本来是很可悲的。周围的人们不仅不同情他,反而以此来取笑他,是一种鉴赏他人痛苦的麻木表现。酒客们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因为这还没有点明他偷窃挨打,可以含糊过去,所以他不予回答,而是排出九文大钱,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以此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阔绰,与他们不同。当人们明确点出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睁大了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他要极力掩盖自己的偷窃行为、不幸遭遇,维护自己的面子。当人们指名道姓,举出证据,说亲眼看见他“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时,他便涨红了脸争辩,说什么“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而且还要引经据典,搬出孔夫子的话进行辩解,这是多么可笑!读书人竟然这样高贵,连偷东西都要高人一等;而且偷了东西,挨了打,还要争什么“君子固穷”的人格。可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浸透了他的灵魂,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打上这种思想的烙印。

  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人物?作品用一段插叙作了交代:“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养成了好喝懒做的坏习气。是封建教育制度毒害了他,造成他这种屈辱而又自尊的性格。但他并不认识这一点,没有丝毫觉悟。他毫不怨恨封建教育对他的毒害,而是悔恨自己没有中举,没能爬上统治者的地位。他仍然以读书识字为荣,没有进学为耻。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接着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刹那间的神情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隐情:没有进学是他最大的心病、最大的耻辱、最大的痛苦。偷东西挨打、受人嘲笑,也使他难堪,也给他带来痛苦,但他还可以睁大了眼睛,涨红了脸,极力掩饰、辩解,惟独“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件事可实在使他伤心、使他羞愧,他连辩白的勇气和理由都没有了。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他的打击太大了,也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太深了!即使到了偷窃度日、受尽凌辱的境地,还被这种思想紧紧地束缚着,不得解脱。这正是作品揭示人物灵魂最深刻的地方。

  孔乙己不仅在对待自己的不幸生活时始终受读书高人一等思想的支配,就是在他为别人打算的时候,也不能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完全出于一片诚心,表现了他的善良质朴。但即使在这种场合,也情不自禁地要表现出他那种读书识字向上爬的思想和“之乎者也”的迂腐习气。他的言行仍然是那样独特可笑。他不只成为那些顾客取笑的材料,就是在孩子们面前也没有得到正常人的待遇,只博得他们的一片笑声。他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头脑里不占任何地位,完全成了一个孤独可怜的多余的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作品同情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批判了他的迂腐可笑和周围人们的冷酷麻木,并对他的悲惨结局做了暗示。

  孔乙己终于被生活所迫,竟冒死求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结果被打折了腿。当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只能用沾满泥污的手走路,在人们的笑声中慢慢地消失。他究竟什么时候死的,谁也不知道,只能做一个大约的估计──“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他活着的时候,只供人们取笑,死的时候,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注意。他生得穷困屈辱,死得悲惨寂寞。他自始至终都做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的受害者,牺牲品。封建统治阶级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他进行残酷的统治,摧残了他的肉体,剥夺了他的生路,而且

  在思想上精神上深深地毒害了他,使他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和痛苦而不觉悟。最哀痛的是,这个可怜的小人物,直到他要死的时候,还不明白自己身上的“无名肿瘤”,相反地,他倒是觉得“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还是那样酸溜溜地舍不得文才哩,他至死都不明白是谁造成他这样悲惨的结局。这正是这篇小说揭露封建社会制度、封建教育思想反动本质的深刻之处,也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鲁迅的小说也写被压迫人民在经济上受剥削、肉体上受摧残的一面,以此来控诉反动统治阶级的罪恶,但它比较更多更注意的是写被压迫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所受到的奴役和践踏,从这方面对反对统治者作更深刻的揭露和谴责。

  三、遥相呼应的结构

  作品没有用主人公的自叙法或作者的叙述法,而是选取了一个次要人物──酒店小伙计“我”的客观叙述的角度来写,这样就可以在酒店这一个场景里,充分发挥叙述人“我”的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和切身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他的悲惨遭遇。由于“我”只管温酒这样一个轻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详写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断,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作品又通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地里谈论,侧面略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等情节,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就通过“我”的见闻,把详写与略写很自然地揉合起来,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集中突出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另外还通过“我”的感受、评点,穿针引线,把孔乙己的几个平凡而又零散的生活片断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清晰,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段落之间的衔接紧凑自然。比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句话是“我”的一句感慨之言,也是篇章结构、人物描写上的点睛之笔,它既结束了前一部分的环境描写,引出了后边的人物描写,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突出了孔乙己的与众不同,点出他的性格特点,为下边直接描写他那迂腐可笑的性格作了提示。又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我”对孔乙己深怀同情的一句评论。它深刻地指出孔乙己的多余人的地位,并暗示了他的悲惨命运,又非常自然巧妙地把孔乙己断腿前后的两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故事情节由发展引向高潮。再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是“我”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个估计,也是全篇的结尾。这句表面上似乎矛盾的话,交代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批判了人们的冷酷麻木,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从结构上来看,它与前边的两句评点遥相呼应,完整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作品的艺术布局是很精湛的。

  四、谨慎严密的细节描写

  首先,鲁迅先生就写下了封建社会阴冷的一角,说明孔乙己的悲剧产生在这样的环境,同时也布置下那配合悲剧主题所必需的阴惨的气氛。在这古老的社会一角里,充满了的是:阶级的对立情绪(掌柜的和学徒)、穿长衫的和短衣帮、腐朽的剥削思想(酒里羼水)和勾心斗角的嘴脸(主要是监督温酒,大家没有好生气),鲁迅先生运用他的天才的艺术手法,利用其不满“五百字”的幅度,就把整个封建社会的特征,集中地压缩在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里,仿佛就是它的缩影。短衣帮嘲笑孔乙己的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当短衣帮说“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并举出亲眼目睹的事实。这时的孔乙己,在众人面前,好像被剥光了衣服,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睁大眼睛”、“涨红了脸”地辩解,那种恐慌、羞恼、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当无聊麻木的短衣帮再一次故意嘲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那种读书人自命清高的性格,跃然纸上。而当短衣帮诘问“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孔乙己难以掩饰痛苦、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是他追求功名没有结果的必然反映,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把毫无用处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当作学问来炫耀,小伙计却毫不热心,于是他“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享酒店喝酒,又遭到掌柜索要“十九个钱”,孔乙己“很颓唐”。当掌柜的笑他又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的孔乙己,已经身残气微,不复聊生,却依然麻木不仁,令人不忍卒读。自然,这样的画面是暗淡的,可暗淡的画面忽然闪露了一丝的亮光:“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样就衬托出孔乙己在小说里的突出地位,也预告他被当作小丑和社会渣滓那样悲惨的命运。

  终于高潮到来了,气氛也就更黯淡了。“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酒店里是凄清的,只有学徒在打盹”。在这样的气氛下,“忽然听见一个声音”,“看时又全没有见人”。这是强调的手法,使得读者更加记住孔乙己的命运。过后看见人了,“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淡淡的几笔,是这样的哀惨啊!可是,尽管孔乙己惨痛到这种地步,那掌柜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第二句话:“你又偷东西了。”第三句话:“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一步紧一步,就这样,鲁迅先生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最猛烈的控诉。可是,“孔乙己”怎样回答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在这里,鲁迅先生针对他的奴性,也进行了最尖锐的批判。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全篇小说思想性最高峰,也是艺术上的高峰。终于“孔乙己喝完了酒”,“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用他的泥手“慢慢走去了。”高潮结束的时候,“泥手”又给我们最后一个刺激,归结到封建统治阶级“吃人”的罪恶。

  结尾是很紧凑的,并且是用了那样形象化的手法。“粉板”和“十九个钱”反映了这个文化渣滓在旧社会里全部的身价。“粉板”取下了,这位满脸伤疤,满嘴“者乎、者乎”的小丑,便在世界上宣告消失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鲁迅先生在整篇小说中寄托的情感。精炼、明朗的语言刻画出一位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让读者在哀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同时,又对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强烈控诉。孔乙己这位矛盾的人物形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言意这对矛盾,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实现了言与意的根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追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应用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