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语感训练方法之我见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语感训练方法之我见 

内容提要: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本文探讨了语感训练的方法:一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二是推敲品析,增强感悟;三是积累语言,深化感悟。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感    训练     方法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语感训练方法谈一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新课标”强调: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课堂上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即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也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情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

在读的训练中,可采用默读、诵读、引读、带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避免学生多读生厌。诵读时,注意语调轻重、速度缓急、韵律节奏,在诵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比较、思辨、领悟,在思中领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的表述更加自然完善,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气势、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要求学生读书时能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

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范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我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习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课文中的好多词句,看似简单,却用得维妙维肖,这时唯有运用比较的方法,不断推敲,才会体会其用词之妙处。如《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文中:荣国团手捧奖杯,站在领奖台上,望着五星红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默默地呼唤着:“祖国啊!……”让学生补充省略号所省去的内容,写出荣国团心情激动时会怎么说的句子,再与原文比较哪一种表达方法更好。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桂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品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1)品析促感悟

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联系促感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柱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由于学生对老奶奶“焦急”的矛盾心理不理解,有的甚至认为作者搞错了。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次,同学们早早地在操场上等候演出,可时间到了还没进行。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焦急)。然而大家还是安静地坐着,没有人离开,表现得怎样?(耐心)。我接着问:“你们为什么既焦急又耐心呢?”能理解课文中连用这两句词的含义吗?“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因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作基础,终于领悟到:原来作者并没有错,这“焦急”与“耐心”,正是老奶奶“很想早点儿看到总理的灵车”和“一定要看到灵车,再看一看敬爱的周总理”心情的真实写照,表现了他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无比怀念之情。如《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感悟到“千斤巨石般”的真正内涵及所表达的情感,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受到被火灼伤时的感受,体验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难忍痛苦,感悟出“千斤巨石”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这位严守纪律的伟大战士深深的敬意。

(3)评价促感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位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追求统一的认识和感情标准,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全班抽评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熟读成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这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加强语言实践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悟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

(1)说中强化

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

(2)练中强化

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

(3)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

“新课标”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因此,要扩大学生语言活动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

2、杨鼎夫:语文课程标准导读与小学案例评析,2003年7月。
3、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4、张庆:提倡“诵读”,《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4期。
5、高万同: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江苏教育》2001年第6期。
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创设情境 训练说话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诗歌教学中的妙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