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8-09-1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小学奠基工程如何,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范畴。如校园的建筑设计、绿化、校规、作息时间、活动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布置、办公室布置、学生寝室的布置、楼道文化墙的布置……它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及教育人等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运用多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

    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他们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上来,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习惯。

    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来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作为班主任,尤其要重视多个方面的教育。

    一是要重视每天的“晨间教育”。晨间教育是在每天早操结束后的三、五分钟内进行的。教师对前几天的班级情况小结,进行表扬批评;或是讲个故事、或是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是要重视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班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思想品德本身是一本教材,里面有许多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如《尊敬师长》、《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可以得到较好的成效。

    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使每名学生都能明确,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定出方圆让学生养成规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下一篇:一年级新生的规范管理三字诀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