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策略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8-12-2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云和江滨实验小学   梁伟华

  [内容摘要]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注重实践第一,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现实”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数学    生活     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大纲也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挖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王国”,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现实”活动中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下面结合数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策略。
  一`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直接告诉学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圆形卡片、直尺和细绳,要求学生想办法测量出这张卡片的周长,于是学生纷纷动手测量,有的把卡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圆的周长,也有的用一根细绳绕圆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一根细绳,一端系上一个小石块,手拿细绳的另一端轻轻旋转一周,问学生:“石块运动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圆形。”再问:“现在你有办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顿时感到茫然。此时,有学生提出:“求圆的周长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个绳子长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就是已有认识结构不断完善和不断修补、重建的过程,任何不经过独立的自我活动而获得的新知识都是不牢靠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凭借活动,建立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什么不是三角形,通过说“为什么”,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定义”;让学生动手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这样从活动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牢固地建立了三角形这一概念。
  2、加强实践,探究规律。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研究了怎样测量圆形卡片周长后,我把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多媒体演示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是:(1)引发猜测:先要求学生用细绳测量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可以再围出原来的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是几个圆的直径。学生不难猜到:圆的周长可能是三个直径多一点。(2)实验验证:要求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卡片,分别测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得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3)认识升华: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活动表现后,并告诉学生,今天大家都当了一次数学家,因为早在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算出了圆周率……此时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三、在生活体验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先乘(除),后加(减)等在生活中也到处可见。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悟出,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教学混合运算中“40+9×4”时,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列出算式。出示一只标价为40元的书包和一支标价为9元的钢笔,问学生:“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3支钢笔,标价也是9元,问学生:“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出算式,是40+9+9+9+9或40+9×4。
  第二步:结合生活画面,说明算理。讨论:“40+9×4”怎样算?此时有学生说先算40与9的和,再乘以4;也有学生说“先算9与4的积,再加上40。”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先算9与4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
  第三步:联系生活画面,感悟方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运算顺序,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方法,在具体事例中,学生感悟出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四、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又应用于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学生是非常乐意的,这也是教学必须的。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到课外广阔的天地去运用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布置生活实践作业。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加工处理过的问题,只有把这些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后,课后我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数据,并自编应用题。结果学生编的应用题内容生动、题材多样,有的测量了住宅房间的长、宽、高,然后提出怎样粉刷墙壁最合算,有的根据长方体冰箱的长、宽、高,提出里面最多可以存放多少物品,还有的提出用布为洗衣机做一个保护罩至少需要多少布。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从而增强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2、开展生活研究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从小教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的本领。实践证明,开展小型的生活研究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五年级学生中搞了这样一份关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课后要求对用“液化气”和“电”哪个便宜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先了解:电饭煲的功率为750瓦,每小时用电0.8度,每度电0.5元;液化气每瓶55元,一瓶大约可连续烧60小时,再通过实践:电饭煲每次烧饭需30分钟(0.5小时),花费0.5×0.8×0.5=0.208元,液化气每次烧饭需20分钟(0.33小时),花费55÷60×0.33=0.303。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用液化气便宜。解决这道题尽管花费了学生较长的时间,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看,它是那种纸上谈兵式的解题永远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注重实践第一,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数学课堂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让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现实”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目录:1.《小学数学教育》
  2.《新课程怎样教》
  3.《备课新思维》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数学课隐性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挥    下一篇:改革、创新,让数学试卷彰显生命的精彩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