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陈罗绮 莞城区运河小学

【摘要】“做中学”、“ 做中探究”,力求让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运用 “ 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来认识、 理解科学问题,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做中学”   实践探究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小学《科学课》的性质: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 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面对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需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无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 如何在“做中学”、“做中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 “做中学”在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分析

1、探究式学习中的“做中学” 

“做中学” 是一种强调动手实践、倡导自主参与、突出科学探究的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把自己放在学生科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中去。引导学生去探索真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获得新知。在认真领会和研究了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尝试了让学生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做中探究”,运用“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来认识、理解科学问题,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在《健康饮食》的饺子里有什么?活动中,要求学生三至四人组成小组,教师提供饺子,各小组自行解剖饺子(教师指导观察的方法),并填好记录表。由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而了解食物含有丰富营养成分,营养均衡更健康。接着自己设计我喜爱的饺子,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做,还可以带回学校跟同学一起品尝。学生学会了观察、研究、分析的科学方法,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大师,而是成为陪同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练。

2、“做中学”亲身体验成长过程,热爱生命科学

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课后回家种种番茄、向日葵、豌豆、牵牛花、玉米等,养养小白兔、蚕、小蝌蚪、金鱼等,发展、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在教学《两栖动物》时,许多学生都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表示不可理解。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外饲养小蝌蚪,在做中仔细观察蝌蚪发育成为青蛙的过程。结果,学生不仅全面具体地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发现了许多新问题,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做”中长知识,“做”中长能力的活动掌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动植物成长过程,加深对动植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科学。

3、“做中学”享受成果

 “做中学”科学教育强调要面向每一位孩子。这就要让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都能获得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通过做实验,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指导学生在家里把装有植物油、酱油等瓶子做个记号,先放在开水里泡30分钟,看看植物油有没有上升,在瓶子做个记号。然后又把它们放到冰箱里冷却后,再看看植物油有没有下降,又在瓶子做个记号。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获得知识。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果。又如学习《材料的性质》活动1制作自动浇水器时,学生在做实验前觉得瓶子里的水是不会跑到花瓶里去的。但是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知道用有吸水的材料在花盆与水瓶之间搭“水桥”,水就可以从瓶子引到花盆了。学生在做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科学教学的多样化,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还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知识,把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二 “做中学”在个人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1、看与心结合探究

观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准备充分的生动而具体的视觉材料,为学生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提供条件。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境,完成多方面的任务。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法是看、思考、做。一方面,对眼睛所“看”到的现象要用“心”去思考,另一方面,要在用“心”思考的基础上指导眼睛有目的、有重点地“看”。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如教《植物也“喝水”》时,先布置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植物需不需要水?想一想植物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家里的阳台分别种两盘植物,一盘天天浇水,一盘不浇水,看看结果怎么样?并记录下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水是生命之源,不但人和动物需要水,植物同样也离不开水。

2、手脑结合的探究

动手操作,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有名言说:我听过的,就忘了;我看过的就记住了;我做过的,就理解了。在科学课程中,按照“看看”、“想想”、“做做”的程序展开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性质。例如教学《物质的特征》时,学生通过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更清楚地认识某些事物的性质、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与规律。“做中学” 科学教育,是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例如教学《材料的性质》时,教师将出示几种材料,让学生先猜一猜那种材料的吸水性最好。用那种材料来搭“水桥”好呢?学生叽叽咋咋的说,但老师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们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实验,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人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较好地渗透了人类科学认识程序的教育,能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

3、学与创的探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说明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个正常人生来都有创新细胞,关键是如何发挥潜能。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上就要学会创新,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材料的性质》活动1制作自动浇水器时,在观察过期中,有学生提出质疑: “水桥”的水流的快,花盆的花可能会浸死;“水桥”的水流的慢,花盆的花可能会古死;瓶子的水最多能坚持多少天?这时教师不能随便阻止或打断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积极鼓励孩子们去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带着这些疑问去做实验(四人小组),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动手终于发现新知:如果“水桥”的水流的快,就换“搭桥”的材料(吸水性差一点的材料)。如果“水桥”的水流的慢,就用两个瓶子搭两条桥……。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的学习要方式,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以及动手的能力。学生养成了做的习惯, “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陶行知语)。

 

参考文献

李莹  《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第7期

邬继军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科技教育”2010年第7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搭建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下一篇:培养小小科学家从“笔”开始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