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探究能力,从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而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最根本的探究方式,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优势,使科学课变为动手、动脑课,变为实践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检验真理”的深刻含义。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活动应富有探索性,不但能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探索问题,而且要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究之中,让学生在“做”中探求新知,亲历过程并成为“发现者”,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呢?现就实验操作谈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
  在现实实验教学中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随时可见,大多数学生害怕实验不当,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而被训斥,害怕实验失败,因此在实验探究中,我们要抓住学生情感变化,善于察言观色,创造积极自由的情感境界。参与他们的活动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究热情,真正使实验成为创新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氛围中“手”、“脑”有机结合,克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在教学《摩擦力》时,我提出“拉着胖子和拉着瘦子在雪地上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是拉着胖子吃力一些,也就是说胖子的摩擦力大一些。“为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想,“可能是胖子比较重吧”,初步提出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第一个因素:物体的重量。于是我让学生继续思考:怎样知道物体的重量与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呢?其实,这个想的过程就是学生拟定简单实验计划的过程,学生提出用铅笔盒在桌面上拖动,看用了多少力,然后依次在里面放1支笔、2支笔、3支笔(或依次增加其它文具),看这时对拉力有没有影响,并且作出假设:如果有影响,那就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很可能是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铺上台布,撒些砂子,效果又是怎样?学生跃跃欲试,实验探究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实验教学倡导自主实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限制、提示或暗示。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类别的器材,让学生自己选用并完成实验;给出一个大概的实验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所能利用的器材,自己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步骤),并从中选出一种最好的。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往往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最后头脑里稀里糊涂,那有什么能力培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与以往不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 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验材料,有了充足的探究材料,学生才会形成多彩多姿的探究经历,探究效率的提高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丰富的探究材料。
  科学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验仪器、装置、步骤等所进行的一种设想和规划。科学实验特有的生动性,会使学生很感兴趣,但越来越多的验证性实验,会使他们很快会觉得枯燥乏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发展成一种持久、探究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品质和思维。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想学什么,想研究什么,并且从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时,我做了一个实验,在锥形瓶里装满红水,塞上插有细玻璃管的活塞。把实验装置放在了热水里,不一会儿,红水从细管里喷出,形成了小喷泉。这一奇特的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师,我想把细管换成粗管,看还能不能形成小喷泉。”“放在冷水里还会不会形成喷泉呢?”“用其它液体还会不会出现喷泉?”……学生按照提出的问题,选取相应的实验材料,自行探究,积极性特别高。由于有了明确的探究目的,探究的效果也很明显。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可以自主地观察提问,交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
  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做、学生看,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些实验经验以后,可以适当地将教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即学生做、学生看,将会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了实验“检验食物中的营养”后,可以让学生上台做“淀粉是怎么被吸收的”的实验。对做实验的学生来讲,学生演示是对他的知识,实验能力的考验,可以满足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对看实验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自己的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比教师做实验更加关注,并能认真地观察这个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过程是否规范,且会毫不客气地指出错误之处,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错误。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实验方式,使实验教学跟探究性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视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展成更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对于有关的现象和结论,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地想。很多成熟的、正确的科学成果正是从错误的、幼稚的脱胎而来的?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想”。为此,我们的小学生在实验,有关科学结论,教师不能先急着告知,应让孩子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想,甚至异想天开。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教学《加快溶解》一课,教师在做加热能加快溶解这一演示实验时,可在分别装有冷水、热水(不让学生知道)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放入两粒高锰酸钾丸,让学生观察哪个烧杯溶解的快,为什么?这时可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维就这样放出异彩。
  四、  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
  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齐曼认为,教学就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事实上,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力的充分发挥,都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所能达成的,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在科学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要从有限的时间中最大限度地抽取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去实验,去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经历搞科学的过程,这比获得最终结果更有意义。实验时尽量让孩子们多做。现在科学课学生做实验,大都是草草收场,学生并未“尽兴”。有些教师一旦发现一组或者几组做对,就迫不及待的喊停下,因为这时极少数学生偶尔的成功已经与教师要的结论相吻合,这种做法与科学教学原则明显相悖。实验是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孩子们通过“真枪实弹”得出来的有关结论,将终生难忘和受益。
  实验教学倡导自主实验,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限制、提示或暗示。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类别的器材,让学生自己选用并完成实验;给出一个大概的实验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所能利用的器材,自己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步骤),并从中选出一种最好的。例如《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实验,学生经过尝试,不仅发现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使物体浮起来,还发现了改变水的性质也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在学生的实验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科学探究源于“玩”    下一篇:小议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