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探究三步曲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用稿)》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常识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索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具体实施步骤为: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体验探究过程;延伸问题,开拓探究空间。

  关键词:科学       探究
  自然界是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开展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用稿)》已成为指导我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新课标十分重视科学探究,将其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些科学本身是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利用这个动机,将常识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成一种探索式、研究式或发现式的,学生自觉而主动的学习将自然而然地产生。而灌输式和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规律,也远远达不到新课标中提出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的要求。
  目前,我们使用的还是旧教材,但我们应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常识教学,努力把探究活动带入每一堂课,让每一堂常识教学活动都成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呢?我在平时的常识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前奏—创设情境,激发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疑义的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指挥大概就在于问个“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因而,提问是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中,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中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我在刚开始上课时,给学生放了一段有着各种各样声音的音乐,学生听完后: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汽笛声、鞭炮声。
  生:鼓声、锣声、二胡声等。
  师:同学们听的很仔细,可听到这里 ,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我想知道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为什么不一样?
  ……
  然后,教师让学生从中确定本堂课要探究的问题,其它问题逐步探究。
  二、主旋律—提出假设,制定计划,体验探究过程
  1、鼓励学生猜测或假设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为解决问题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花费时间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在学生有机会进行观察、提问并运用材料进行探索之后,假设随之产生。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学生在进行猜测后,应让学生说说这样猜测的原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如在教学《怎样溶得快》一课时,在做实验前:
  师:谁来猜一猜,怎样让食盐溶得快呢?
  生:把食盐放到热水中。
  生:用勺子搅拌。
  生:把食盐研细。
  生:把溶有食盐的杯子放到火上烧。
  ……
  师:那么你们的猜测对吗?应该怎样来证实呢?
  生:做实验。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的准确性。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
  2、讨论确定探究计划
  探究计划是根据学生猜测的结果来制定的,在开始验证前,应让学生说说怎样来验证?
  如在教学《怎样溶得快》一课时,问学生准备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热水比冷水溶得快、搅拌比不搅拌溶得快、细盐比粗盐溶得快?然后学生选取一个方面,小组讨论探究计划;最后,集体交流,确定各个方面的探究计划。在计划中,应明确探究的目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目标,有任务的进行。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3、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常识教学中,实践的主要形式有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这也正是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必要的证据,依据这些有用的证据,他们就有一定的把握去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而教师为了保证和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必须适时提供材料,材料的结构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准备有结构的材料,增长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材料要有典型性。(2)材料要科学性。(3)材料要有显效性。(4)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4)材料要数量充足。(5)动员学生自己准备材料。
  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岩石,再提供少量不常见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这样主次结合,展开研究,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个性,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同时也领悟到了探究的科学方法。那么,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探究后,他们就想弄清实验结果的意义,并开始着手解释自己发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描述中,选择合适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结论,才会很好地延续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尾声—延伸问题,开拓探究空间
  科学源于生活,科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开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在与周围环境接触及实践中产生的。在自主活动中,学生最富有思维的灵性,最可能创新创造。因而我们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小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是无法受时间限制的;不要只停留在教学教材上的浅显知识,要重视学生的课后延伸,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各种可利用、可操作的教育资源。只有这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贴近自然,去接触丰富多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才能让他们真正释放自身的创造潜能,品味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和欢乐。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科学教学中学生行为的引导    下一篇:科学课探究材料如何使用之我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