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小学    石飞军   黄攀  

摘要:课改的深入,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仍处于不断摸索探究之中。“表现性评价”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探索尺子音高变化》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在科学探究课堂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纸笔测试“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方法量化和评价突出选拔功能”等问题阻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现在大家认识到,科学课程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形式也要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评价问题又暴露出来了。例如,由于班级人数多不易评价,涉及评价的范围广而简化评价,过于注重过程评价而忽略细节评价等。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现状让一部分教师放弃了多样性评价的尝试,继续沿用纸笔测试。而更多的教师在实施评价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直觉和科学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表现性评价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它能考查出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应用、分析、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对阶段性学习后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针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涉及科学探究的五个基本要素,即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与交流。因此运用表现性评价十分有利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做出有效的评价。发挥表现性评价在科学探究中的综合评价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导向、反馈、检查等一般的评价功能上,进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反思、自测,从而取得进步。下面以《探索尺子音高变化》一课为例,分析如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开展表现性评价。  

《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四课。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强弱高低去描述不同的声音;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懂得了研究声音变化时也要将目标锁定在物体振动的变化上,例如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音量就越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音高越高。并且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科学方法,比如在对照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用图表呈现实验结果、探究时要有合理的分工和交流等。因此,本课将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变化和尺子的音高变化的关系,从而建立“物体大小——振动频率——音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教学过程和表现性评价操作如下:  

第一环节,提出和聚焦问题。  

教学过程:  

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不同型号的音叉。  

教师:“他们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学生用音高高低来描述两者的不同点,用已学知识激发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钢尺,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  

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学生已经试图使钢尺发出声音,并且认识到钢尺的发声有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由钢尺本身振动所发声,二是钢尺和桌面碰撞时所发声。通过多名学生演示,再次明确如何避免第二种发声方式的干扰。(此处,既纠正了错误发声方式,同时也使其他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有一次生生交流的机会。)  

教师通过调整长度,,使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两种音调,提问:“为什么同一把尺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将问题聚焦到“尺子的音高变化与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有关”上。  

表现性评价操作:  

本环节重点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面对新问题的探索热情。  

1.     观察学生是否能正确的表达已学过的知识。  

2.     是否能及时排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干扰现象。  

3.     能否根据具体现象做出大胆的假设。  

4.     是否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很多学生还未能进入科学探究的情景当中,如果直接提出“探究尺子的音高变化”的研究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会处于一种不解、迷乱、游离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借助表现性评价,从学生的已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引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第二环节,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和音高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有些学生的预测是瞎猜的。而有些学生能抓住教师刚才的演示操作,预测出:尺子伸出桌面部分长,发出的声音就低,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短,发出声音就高,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加表扬。)  

教师:尺子的振动快慢情况又会怎样呢?我们也来预测一下。  

        

当尺子伸出桌面部分长时,预测1: 声音高,振动快

                        预测2: 声音高,振动慢

预测3:,声音低,振动慢

 

预测4: 声音低,振动快

    将四种预测结果用板书的形式写于黑板   

教师:到底哪一种预测是正确的呢?请小组合作讨论出一个实验方案。  

(有了预测部分的提示,学生们的设计分成了三个层次:1,知道通过调整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拨动尺子,听发音的高低和观察振动的快慢;2,能通过具体的长度数值来表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从而进行拨动,倾听,观察和比较。3,能把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设计成多个数值,再通过拨动、倾听、观察,寻找出音高变化规律。但教师应对各个层次设计的都做出肯定的合理的评价。)  

教师:你们觉得哪种实验方案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学生基本选择第三层次的方案。)  

教师:为了便于比较,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我们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为8、12、16、20cm。请同学们边做实验边完成下列表格:  

振动尺子——我能看到和听到的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厘米)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变化的规律  

音高  

振动快慢  

8  

   

   

   

12  

   

   

16  

   

   

20  

   

   

教师追问: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表现性评价操作  

从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评价:  

1.     明白预测在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性,并能尝试用比较科学的语言进行预测。  

2.     能否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     预想实验过程,明确实验中的注意点。  

4.     能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小组的设计方案。  

5.     能够科学的说明所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  

6.     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设计及时做出改进和完善。  

   在探究课中,实验设计环节格外重要。四年级的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达到教师所期望的设计水平,因此逐级引导非常关键。从预测到最终确立实验方案,学生们的思维在讨论中不断碰撞,不断升级。可是在小组讨论中,往往发生“个别带头,其余盲从”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好表现性评价中的小组评价,调动所有组员的探究积极性,要求每位组员都发表和实验有关的意见,在汇报设计方案前能对这种意见进行取舍和整合。     

第三环节,收集和获取证据  

教学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一根 30cm 长的尺子,将我们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在正式操作之前,要对组员进行分工,记录下每次实验得到的现象,如果组员之间意见不能统一,需要进行反复验证。(经过半个学期科学实验,学生们已经明白了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时,发生争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巡视要特别关注角色评价。)  

表现性评价操作  

本环节针对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能力进行评价。  

1.     小组分工明确,组员们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2.     实验操作过程清晰,步骤明确。  

3.     收集数据,并对可疑数据进行反复验证。  

4.     能够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验中碰到的困难。  

分工问题,是小组实验时最大的矛盾。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因此,实验中大家都争着去当操作员,忽视观察和记录。教师除了在实验前强调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意外,还要在操作过程中,对小组做个别指导,多表扬认真观察和记录的同学。另外,要求实验组长在分配工作时要实行轮换制,如此才能将组员全部团结起来。实验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精力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评价,这是建立学生探究能力发展评价档案的最佳时期。  

   

第四环节,分析数据与结论交流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和预测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有疑异的数据进行讨论并及时通过实验校正。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或图表表述探究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至此证明第二环节的“预测3”是正确的。  

教师:出示三枚大小不一的钉子,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判断,三枚钉子的音高变化规律。  

表现性评价操作:  

本环节侧重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1.     能用科学的方式,如图表、模型、文字等呈现研究结果。  

2.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预测相比较。  

3.     能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  

4.     能倾听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并与自己的结果进行比较。  

5.     能运用实验证据进行知识的迁移。  

6.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接受他人合理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结论。  

科学数据的整理和科学结论的展示还原了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设计缺陷和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结论反思设计和操作,如,你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正;通过这次探究实验,你有怎样的收获;在探究过程中,你是否还有其他发现;等等。本课最后要求学生学会有图表的形式展示音高变化规律,但是这种展示结论的方式并非学生所擅长,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科间的交流渗透,引导学生将数学中所学的方法应用到科学上。最后,通过对三枚大小不同的铁钉的音高判断,评价了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表现性评价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始终,即完成了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检验,同时也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得以评价,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了反思和自测,审视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的变化,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等过关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增强了自信和兴趣。  

表现性评价虽然是当今潮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表现性评价代替一切,充斥各种评价与考试。表现性评价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是也还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配合教学目标及素质教育的目标,妥善灵活地进行运用。如何完善表现性评价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是表现性评价能否实现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关键问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中“差生”转化微探    下一篇:剖析实验数据,为教学把脉问诊——《热起来了》两组实验数据引发的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