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教学中学生行为的引导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青田县阜山中学    周建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掌握基本的科学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目前,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比较差,尤其是农村学校,传统的意识认为科学没有语文数学重要,学生总觉得即使科学学不好也不会遭到家长、老师的责骂。因此便经常出现以下的科学行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乱哄哄的,东翻西碰,一片喧闹声;未等老师说开始,就按耐不住性子,动手做起实验来;上课时你争我夺,没有分工合作意识,不会仔细观察;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讨论时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会倾听,也不会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行为习惯与科学素养要求相违背,而且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
  在科学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在讲《纸》、《米饭和淀粉》、《水》等课时,就相机渗透“十个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不乱扔纸团纸屑、爱惜粮食不踩绿地、节约水电等良好行为习惯。我们还要善于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标准科学用书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贴近学生生活,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成立科学小组,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
  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宠爱,什么事都对他们百依百顺,而他们平时与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又不多,这就造成了孩子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而集体意识薄弱的现象。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尝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我的大树》一课时,有的学生对树叶很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树干很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树上结的果实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就大胆放手,让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然后根据探究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并做好探究记载。
  大个子郑威这样记载:“今天,老师让我们观察大树。我兴高采列地跑下楼去,观察起了大树。开始的时候,我发现蚂蚁往上爬,我本来以为蚂蚁想伤害大树就把蚂蚁捏死了。后来小不点说蚂蚁没有想破坏大树,我回家查了资料,发现蚂蚁真的没有想破坏大树。下次我就不去捏死大树上的蚂蚁了。而且我再也不会看不起小不点了,以前我总是因为他小看不起他。”
  细心的朱金红这样记录:“今天下午,我和我的同桌张雅一起去观察了一棵大树。那棵大树很大,叶子很大很大,像圆扇,叶子长开来,很香,远远望去绿油油的,漂亮极了!走近了看,发现树干很粗,树干上有很多的小裂纹,有的深,有的浅,有的长,有的短,还有一小块的地方腐烂了变成了白色。我估计他身高6米多高,差不多有三楼半那么高。”
  调皮大王陈盛这样记录:“树好大啊,它的皮很硬,我用手掌去打它,结果把手打肿了,我就叫好痛啊,大家都笑了。我还闻了闻,没闻出什么气味。我还发现地上长了很多草,树根看不到,闻不到,也摸不着。”
  ……
  当一份份观察记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欣喜万分,这就是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次树的观察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由于充分尊重学生,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的团队中。他们合作得十分愉快,连老爱欺负弱小同学的郑威、陈盛也一改常态,与同学友好了起来。
  此外,我还注重评比奖励均以小组作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并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
  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引导和监督,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责任感和做事情的毅力。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处在一种万般宠爱于一身的环境,他们缺乏责任感,分辨能力弱。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小孩子做事情往往会缺乏耐心,没有毅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孩子们往往对刚接触的新课程都是兴趣盎然的,但这种兴趣维持不了多久,他们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此时就很需要我们教师使出绝招,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还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力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耐心细致地指导,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我在上《蜗牛》一课时,带学生找蜗牛、捉蜗牛、观察蜗牛,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蜗牛生活环境、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课上我们讨论研究了蜗牛的身体,蜗牛的壳,接下来是研究蜗牛的吃食和饲养,我只是给学生们进行引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到下课铃响的时候,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完,于是我就让学生带着疑问回家继续研究,下节课要求他们带着研究成果再共同进行交流。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坚持下来了,大多数学生第二天交了白卷。为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毅力,在接下来一课《蚂蚁》的教学中,我加强了课后对学生督促,并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引导,帮助他们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他们的科学行为加以客观合理的引导,最后在课堂上以表演、竞赛、辩论等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不但加强了对学生科学行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
  小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行为习惯作为我们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努力将我们的学生教育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下一篇:科学探究三步曲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