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小议探究式教学在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随着小学科学课的普及,虽然“科学探究”一词经常被提到,但对于什么是科学探究和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使部分教师深感困惑。《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那么,在小学科学课中,该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

  一、“探究”让学生创设更好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里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把电池盒连接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 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说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在《探索纸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用纸制作的物品后,就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纸呢?有什么办法?”于是出现了“撕、刮、水泡”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在“区别纸与塑料”这一活动时,拿出两块表面上看极像的塑料和纸,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种材料各是什么?”然后商议“你有什么办法识别哪块是塑料,哪块是纸?”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用水浸泡,还有的说撕撕看……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科学地区别了纸与塑料。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即使像造纸那样的课,也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扶他们一把,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20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有些课的实验要老师告诉,或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获取,这虽然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有效途经,但相当一部分实验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探究的方法及步骤的。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探究”让学生更自主运用知识
  认识来源于实践,最后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人类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前进。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则是又回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一次得以凸现。学生在经过对探究材料的探究学习后,得到了有关事实的正确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这些认识去解释有关事实,让学生想一想,学到的科学知识有什么用,在生产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用、怎样用,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件有用的东西,力求让学生的学习实践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此外,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情境,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论后,再出示一段课件,“铁路工人筑路时,每隔一段要开一道裂缝填进沥青”出示问题,为什么修路时每隔一段都要开一道裂缝架线路为什么不要扯的太紧,在得出结论后,再出示课件通过不开裂缝路面与开裂路面的热胀冷缩情况和线路紧与距离对比动画演示,进一步明确问题原因所在,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总之,教师应在科学课中运用多种渠道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创新,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教育和教育探索,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科学和创新的种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    下一篇:激活主体是科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