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交往----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来说,交往便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而对教师来说,交往便是分享与理解,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强调交往,便是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意味着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基于以上提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交往的教育过程观”这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便应运而生。交往的教育过程观,其核心是用交往来关照我们的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实质是多极主体围绕共同客体交往的过程,师生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面对的是共同的客体,双方通过交往达到共同沟通,参与交往的个体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互为主体的,在交往活动中是参与和合作的关系,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是一种主体精神的相遇。

  倡导“交往的教育过程观”,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赋予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有个性、有精神、自主追求的主体,而不能看作是等同于物的一种消极个体,从而实现新的学生观的确立;其次,它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中介客体(即文本)基础上的参与合作的关系,从而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最后,它同时也沟通了生活与教育的联系,从而扩展了教育的领域,可能使教育获得真正完整的内涵。

  构建交往的师生关系,其途径有三:

  第一、理解与师生关系

  “理解”是指人际之间的相互理解,有敞开、接纳、认可、包容等多层含义,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导向。

  第二、期望与师生关系

  期望是一种重要的潜在因素,有高期望和低期望之分。教师的期望是强化学生行为的根据,而学生又根据教师的期望和强化来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望是真实存在的,期望会引起与这个期望相一致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它直接影响到了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同时影响到本人的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经常会采取以下四种行为方式:

  A、制造出不同的心理气氛,如亲切的或紧张不安的;

  B、具体的反馈不一致,表现在师生交往频率的变换、师生交往时目光接触的次数、教师的赞扬或批评等方面;

  C、教师向学生输出的信息不同,如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难度不同、数量不等;教师对一些提出的问题的说明或解释的程度不同;教师面对学习任务时所作的提醒不同;教师输入的信息不同;

  D、教师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不一样,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剥夺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机会,减少了学习内容;或者总有一部分学生较少体验成功的喜悦;或者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在教师期望的笼罩下得到的努力与结果是无关的。

  第三、教师的影响力与人格

  教师自身的影响力直接表现为教师的权威,有权威的教师具有进行权威性沟通的能力,比如,说的话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与学生交流时特别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容易被学生当作行为的榜样等等。

  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人格的核心是“促进”人格,“促进”是一个人对他人的行为随时随地能有所帮助,如:

  A、能提高别人的学习能力;

  B、能增强别人的自尊与自信;

  C、能缓和别人的焦虑感;

  D、能提高别人的果断性;

  E、能形成和巩固别人待人接物的积极态度。

  师生之间要达到情感相融的境界,关键的是教师能否把爱生之情转化为满足学生需要(认知的需要;依恋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德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的行为。

  通过交往,重新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与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活”教略读课文    下一篇:浅谈教师课程运作能力的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