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语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2-1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广西柳江县穿山二中  朱继周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里明确的点明了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过去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对语文课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忽视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使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误区。在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提示里就有: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感悟?品味?欣赏、学学牛吃草、阅读有独特感受、读书动笔这样的话语,这不正是语感训练的提示吗?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本文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了解语感的性质要搞好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首先就得认识语感的性质,到底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语文教育心理学家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本人认为,语感是个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一种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语文学习不外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其实这也是语感教学的具体体现,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听、读”是语感的内化活动,“说、写”是语感的外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以个人的体验参与言语实践,才可以更好的实施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生活阅历中积累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会留下美好、愉快的回忆,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有“大语文观”的思想意识,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上,囿于窄小的教室空间和有限的校园天地,要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山水的美,领略自然风光;大假期间,鼓励家长带孩子去旅行,写游记,积累语文素材。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更好的积累语感,得到永久储存。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与“春、夏、秋、冬”相关的文章,学生只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加以积累就会在学得更轻松。春天里欣赏的景色,应该是那样的醉人;夏天里看到的火热,是那样的充满生机;秋天里感受到的果实,又是那样的成熟;冬天里出现的雪白,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些生活的经验从哪里来呢?只有从生活中来,自然而然的走进学生美好的记忆。生活的积累和课文的学习语感得到了跟进一步的训练。

  三、在朗读教学中培养语感根据语感的性质,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语感具有直觉性、主观性、整体性、创造性、模糊性、实践性、社会性等诸多特征。其中直觉性是语感最为显著的特征。充分利用语感的直觉性,训练学生的语言直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感的直觉性说明人在言语活动,或在听、说主、读、写中,并非是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与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这样看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范读尤为重要,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一定的感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范读将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老师的语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朗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温情脉脉处不妨”窃窃如私语“,轻松愉快时”恰恰如莺啭“,义愤填膺时”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相宜,疾徐有致。紧张之处,语速要快,一泻千里;忧伤之处,语速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给学生范读还要讲究技巧,比如在教授《黄河颂》时,我采用伴音进行了慷慨、激昂的范读,当读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时,有学生竟情不自禁地小声跟读,学生朗读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语感得到了水到渠成的训练。朗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把美放出喉咙。

  另外,在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边朗读边揣摩的方式来培养语感。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教学中,应安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吟哦讽诵“,即让学生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在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写作词汇。有效的读的训练,还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联想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诱发学生的语感。联想和想象已经不是单纯地复呈表象,而是经过调整、加工、重组之后出现的新的形象。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画,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自清笔下的《春》吻合。朗读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自己经历的春天,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章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春》里独特的美。

  三、在阅读欣赏中加深语感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阅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感受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在阅读中,自然就会产生情感体验,因此,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和领会,进入一个”文章读到熟时与我为化“的美妙境界。我们读作品,无论是诗文还是小说戏剧,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是长期的积累性过程,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阅读时还应要求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形成对作品的欣赏,尽量做到透彻地理解,即使理解不透彻,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俗话说:”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故事会”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作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