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促进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感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4-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自主”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闪亮登场的两个关键词。今天,我们高频率谈论的“自主”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中“他主”的概念提出来的。过去的阅读教学,主要建立在学生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可是,知识不能仅仅靠外界的强硬灌输,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建构,这样获取的知识是僵化的,其效率也是极低的。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改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为主动学习,即学习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的主动的过程。

  “感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感悟了,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要让学生能对文本和某个语言材料深入思考,并能迅速地抓住主要问题,明了中心,探究其中的异同,体味个中的妙处,力图想深想透,达到真正理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认识水平,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加强感悟方法的指导与感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引导中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感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一、凭借“导语”自主感悟

  新编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的选文与结构,为中学生“自主感悟”提供了诸多契机。其中,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前的“导语”就是一把开启自主感悟文本大门的钥匙。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编者就设计了这样两段导语: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新学年开始了,你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将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对于编者这样精心设计的“导语”,过去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它应有的作用,甚至认为它们只是编写课本的一种惯例,一种形式,例行公事而已。殊不知,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都明确揭示了阅读本单元所选课文应感悟的目标、重点以及方式、方法等。上述导语中,“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感悟的目标;“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是感悟的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体验———提高朗读能力———初步读出语气”便是感悟的方式、方法。而每篇课文正文前的“导语”更是为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提供了捷径。譬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理想》一文,“导语”云: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有新的理解。这一番话,真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它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丢进一块石头,顿起涟漪,短短几句话就激起了学生关注文题———理想,探究文章主旨———对“理想”内涵的理解的极大兴趣。在正式解读文本之前,尤其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在课外自读文本时,学生如果能自觉认真地阅读相关“导语”,就可以快捷地把握文本的中心与主旨,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二、借助工具书自主感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学生在课前要想阅读文本,感悟课文的真谛以及某些精巧之处,尤其是在课外大量的阅读活动中,要想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赏析美点,借助工具书自主感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仍以《理想》一文的解读为例。要想深入感悟“理想的内涵”,学生可以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查录“理想”的定义并由此生发开来。“理想”是什么?辞书上如是说:①  是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②  符合意愿的;令人满意的。而流沙河的诗中则说,理想是石,是火,是灯,是路,是罗盘,是船舶,是海天相吻的弧线,是闹钟,是肥皂,是一种获得,是一种牺牲……究竟该怎样理解,二者说法不一,谁是谁非?通过比照分析,学生便会从中渐渐感悟到:二者的提法都是正确的。词典是采取下定义的说法以理性的语言解说了什么是“理想”;而流沙河以诗歌这种文学样式,通过形象化的语言(主要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阐述“理想”的内涵,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由于理想的定义是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设想和希望,而“合理的设想和希望”就可以多种多样,且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难怪诗人对“理想”的见解是那样的多姿多彩。进而使学生感悟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还可以补充拓展理想的内涵:理想是启明星,引领你走向光明;理想是清泉,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理想是一轮太阳,给寒冷者送去温暖……诸如此类,在阅读过程中大凡遇到不知晓的成语、典故,名词术语,历史人物、事件,古诗文中的意象、警句等,便自觉主动地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探源溯流,刨根问底,这样坚持下去,便能不断增强对文本的透彻感悟。

  在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感悟的实践中,学生们还能逐渐养成勤查工具书的好习惯,同时也能激发他们自觉阅读文学作品,甚至进行文学创作———写作诗歌的冲动。

  三、借助比较联想自主感悟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篇课文,其中精妙之处甚多,而教师的导引与赏析却只是蜻蜓点水;有许多课外优美的作品很值得一读,却又很难得到他人的指导。更有甚者,在每年一度的中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选文都是以往未曾见过的,要想快速地解读,感悟其内涵,写出最接近命题者意图的“标准答案”,此时,若借助比较联想的方法来一番自我感悟不失为一种良策。例如,200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部分,选了一篇题为《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章,命题者设置了5个题目,赋分25分。要能迅速解读这样的选文,做好规定的5道题,需要每个考生各显神通,自主感悟。其中,经过我平时指导的考生很快找到了解题的捷径———采用比较联想的自主感悟方式,联想读过的类似文本,如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等。经过比较,即可明白:选文与朱自清的《背影》最为接近。两文均是以写人为主的纪实性散文,均有特定的“背景”,文风一致,沉郁而质朴;表现手法相同,都以细腻的描写见长;表现的主题相近,都集中体现了父子间深挚的关爱等。经过这样一番比较联想,答题也就成竹在胸了。在中考成绩揭晓后,以及查卷过程中,我特意审阅了部分优秀试卷,事后又与他们交流思维过程与解题技巧,那些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利用比较联想进行自主感悟的高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方式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借助文本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下一篇: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创新教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