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初中生名著导读策略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9-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高尔基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不乐意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那些名著。特别是农村学生,能达到课标要求的,就更是微乎其微。学生平时作业较多,课业负担重,同时家中又少有藏书。因此,真正能完整读过名著的学生很少。

  如何更好地阅读名著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双管齐下,与家长取得共识

  每接手一届学生,语文教师都应该给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语文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也可以搜集杨振宁、高尔基、都德、郭沫若等科学家、文学家关于名著阅读的议论,下发一些毛泽东、苏步青、马克思等人阅读名著的逸闻趣事。同时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从而与家长取得共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

  二、遵循规律,选择推荐合适的名著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这个时期学生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大纲推荐一些优秀书目。

  1、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阅读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确定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阅读计划的制定,合理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

  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初期,我们应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或者向学生推荐名著的学生读本。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慢慢的适应并喜爱上名著。

  3、确定安排合理的阅读时间及进度

  阅读要课内外相结合,每周把一节课作为固定的名著导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每人每天读10~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标就能达到。

  三、以点带面,唤起阅读整体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发的情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这一科目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国评书就是很能激发兴趣的,每次故事说到关键处就刹住,引得人们不断的去听。我们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也可以借鉴此方法:以点带面,用部分唤起阅读整体的欲望。

  1、图片展示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那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影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也可以很好的激起阅读兴趣。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处于一个荒岛,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也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进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然后问学生:徐庶是何许人也?这里是讲一个什么故事,才形成了这几个俗语。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个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4、课堂拓展,课外延伸。

  这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拓展,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细致,于是教师就可告知学生,《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也是个个性情不同,人人描写传神。学生自然就会自己在课外找书看。

  在讲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教师举几个《围城》中比喻的例子,如描写沉默寡言的人是“锁了牢锁的箱子”,把心情的起伏不定比作是“不倒翁”,“按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厉害”等等。然后告知学生,一部《围城》是一个“比喻之城”,七百多条比喻中,有很多都是绝妙之作。这样,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找《围城》来看了。

  四、知识竞答,保持阅读的持久性

  “开心辞典”之类的栏目,已深入人心,学生更是爱看,并且百看不厌。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知识竞答的方式保持阅读兴趣的持久性。

  在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我就采用知识竞答的方式。我设计了几组题目:

  ①常识题。《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及朝代?本书共有几回?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书中诗句填空。a、满纸荒唐言,____________,都云作者痴,___________。b、假作真时真亦假,________________。

  ③细节记忆题。大观院中有很多有趣味的名称,请根据住处名或人名写出对应的人名或住处名。a、潇湘馆——_____________ b、贾宝玉——___________ c、秋爽斋——___________  d、衡芜院——___________

  ④理解题。根据给出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应的人物名(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

  a、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有四句诗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问:是写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写着道: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问:是写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竞答的方式,可40天左右进行一次,使学生的已激起的阅读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

  五、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对于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深层阅读名著。

  1、写读书笔记

  名著阅读中,学生在对作品中的情境及形象的感受体验中,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们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的记入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读书笔记。

  2、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两周举行一次,交流会可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要根据需要定好话题,提前做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在《红楼梦》的导读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金陵十二钗”,就出了个题目:_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横线上要求填“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个)。这种训练方式,学生要说出话来,必须对书中的该人物比较熟悉,必然会去看书,通过写又对人物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3、尝试对名著的研究和再创造

  初中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阅读名著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二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可帮助学生选择研究主题,并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等创造的热情。

  课外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可泛读可精读,可翻阅可品析,只要能让学生喜欢上读名著,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他们自己的情操,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总之,要让课外阅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与相应的办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为依据,结合中学生心智成长的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

11.jpg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中考作文构思五点创新方式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