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白帽中心学校  ZHUYX

  我从教近二十年来,授过十几届小学毕业班的数学课,在对所教毕业学生继续学习进行跟踪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小学时的数学成绩很好,但到初中后其数学成绩却每况愈下。在和这些学生交流中,让我感觉到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许多脱节的地方,有学生自己的问题,有我们中小学教师教法的问题,甚至是教师对教材体系把握不准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常规教研活动中,中小学数学教师都缺乏相互交流的意识,往往是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小学数学教师不会解初中数学题,而初中数学教师做小学较复杂的应用题时,经常是“望数兴叹”,只会列方程解,不能用算术方法分析解答。像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导致部分学生升入初中后不能持续、和谐发展,让人感到非常痛心。近两年,本人因工作关系,接触中学数学教师和初中生的机会增多,更激发了我对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这个问题的思考,现谈几点不成熟的肤浅认识。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

  由于刚上初中的学生不过十一、十二岁,年龄尚小,所学课程及压力陡然增加,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山区,上学的路程更远,须寄宿在校,且只能在周末才能回家,加之初中的授课老师多、班额大,不像小学那样随时接受老师的监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部分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影响了学习兴趣和信心,缺少前进的动力,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也就见怪不怪了。因此,我们七年级的各科老师都应从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通过谈心、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需求,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学得开心,以便平稳渡过这段“衔接期”,以更加积极上进的姿态去面对初中生活。

  2、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小学生刚升入初中,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数学课而言同样很重要。一个思维活跃、肯于动脑、发言踊跃的学生,学起数学来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着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就应开始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法则的题目,再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②专心听讲,乐于思考。我们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③规范作业,强化训练。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以身作则,即教师要在解题规范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

  ④及时小结,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紧密联系生活,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到了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这就要求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保持住学数学的兴趣。否则,一味地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只会让大部分学生远离数学这块神圣的殿堂。

  2、小学适当“放”,初中有针对性地“抓”。

  在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讲得多、管得紧,靠“填鸭式”过日子,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觉预习的能力,而到了初中,由于课程的增多,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对于一部分自觉意识差、钻研劲头不足、自控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在老师管得不够“紧”的情况下,出现成绩滑坡,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我认为小学高年级教师要适当地“放一放”,尽力做到少讲、精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自觉自律意识;初中教师则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深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全方位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小学要预设,初中重衔接。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材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各学段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合理衔接就更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前预设一些学生易懂的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则注重与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由易到难进行教学。这样,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小学在教学解方程时,可利用等式的性质,不必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这样,学生到中学后就不需要另起炉灶再学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将使他们学会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重视教材内容的衔接。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熟悉掌握“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则显得十分重要。掌握下面这几个衔接点,对于搞好衔接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第二学段也引入了负数的意义),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搞好知识间的过渡,一要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二要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算术的四则运算,再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即可轻而易举过关。

  2、数与式

  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例如,用-a表示a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结论;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除法法则。这样做可以使问题的阐述更简明、更深入,同时,前面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加强和提高。

  3、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在前两个学段均已渗透一些初步知识,到第三学段又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提高。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同时也注意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学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采用螺旋上升的安排方式,第一学段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二学段要求“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学段要求“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根据这个特点,本章教材特别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在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等,使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整体。

  总之,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面临的升学压力、所处的环境与在小学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要学的数学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本地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乃至更高层次的学校一直都能持续、和谐、健康发展。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分层教学初探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