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生成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始终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是师生生命的一段独特经历;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事实上,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那么,如何让课堂走向灵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课堂生成,精心预设是前提

  要有精彩的生成,首先要有精心的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是,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否定预设,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预设是基础,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难以获得成功。但是,我们要摒弃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追求的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设计。它应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预设的理念要新

  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因为语文课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但是,我们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教学结构的严谨与细密,一切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追求目标的达成度,认为这就是高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课堂难免缺乏师生的互动,课堂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余文森教授曾说:“老师对课堂控制得太严,学生的生成性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使劲把学生往他预先的设计上引导,会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

  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是撞击学生心扉、震撼学生心灵的活动,没有创新理念的教学设计,课堂就不可能活起来。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必须体现人文精神。真正高效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乐学,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感悟,让师生在互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预设要有弹性

  弹性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任孩子们的思维自由驰骋。因此,这是一种为学生的学而做的预设,是为课堂生成更有方向性、成效性的一种预设。

  (1)课堂流程的设计要能灵活变动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我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先整体感知行道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然后研读欣赏选有价值的进行探究。可正常上课时,一位同学说:“我从课文的第3段提取到的信息是行道树是一棵神圣、痛苦而深又沉的树。可我不明白为什么说‘行道树是一棵神圣、痛苦而又深沉的树’?”这位学生的问题打了个我措手不及:答吧,我原有的教学设计被打乱了,不答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即时“变奏”,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将他的问题幻化成三个小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为什么说行道树是神圣的?为什么说行道树是痛苦的?为什么说行道树是深沉的?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解读。——将原文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为本堂课的线索,学生学得轻松又愉快!

  (2)问题的设计要开放、多维

  新课改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摈弃“是不是”“对不对”的唯一答案问题的预设,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思想情感。问题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并以此为基点,采用开放的、多维的形式精心设置。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两种的预设:一是找出你觉得最精彩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感受。二是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这样的预设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出发,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多元的空间。

  (3)、预设要留有空白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因此,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语文新课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有不断的生成,教师要适时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如小组合作交流时,任务完成得慢的小组,教师不能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而打断他们的讨论。

  2、预设要简单些

  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如名师案例《钓鱼的启示》: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这个教案设计的就是这么“简单”,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正是由于没有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由此,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正是由于预案设计的“简单”,教师不用拿着设计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以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课堂生成,尊重学生是关键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感情、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1、尊重学生个性

  在课程实施中充分重视“生成”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其实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为学生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我让学生给书上的插图取名。有的题“亲密的朋友”,有的“和谐”,有的“小鸟的家”,都是与人鸟和谐关系有关的。巡视时我发现两个学生题为“情趣”、“目光”,可交流时他们却不肯举手发言,于是我就请他们当堂发表意见。

  师:为什么你取名“情趣”?

  生:我写上“情趣”,因为课文中小鸟非常有趣,而“我”非常有情。

  师:是啊!可爱的小家伙睡熟在我的肩膀上,多么有趣;我含笑目视着小鸟,这多么有情!真是趣中生情,情中生趣,情趣相映。

  生:我写上“目光”,因为“我”看着小鸟的目光是温和的、慈爱的,作者心里肯定也是幸福的!

  师:经典!多么富有诗意的想法,今人遐想!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原因,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画,每一道风景,在不同的学生眼中总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觉,也会读出不同的韵味。但大多数同学常常会丢失自己心中的“风景”,去追随“权威人士”的美好,这是多么的可悲。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勉励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成长,让学生“骄傲”起来,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挑战权威”,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2、尊重个体差异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生在那里唱主角,教师尤其要关注那些或能力真的不如他人,或天生内向不爱表现的群体。

  我在课堂讲评作业时,要求学生用“尊”字组词,一位学生说:“尊,遵守的尊。”引来学生哄堂大笑,他满脸通红地站在那儿,我马上说:“别着急,他还没说完呢。”继而转向该生:“是遵守的‘尊’去掉……?”学生心领神会,连忙说:“是遵守的‘尊’去掉走之底,就是尊敬的‘尊’。”

  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关注学生的内心,学会倾听,善于点拨,善待差异,从刚性的预设中走出来。往往在这时,珍贵的作文课堂资源就生成了,学生就会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

  3、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先的估计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对教学及时作出调整,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如教学《在山的那边》,在学生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有一位同学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且我备课忽略的一个问题:“诗中‘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是山顶’这两句是不是位置颠倒了?”原来他们在小学时没有学过这知识!于是,我及时作出调整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成分倒装的作用。虽然这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我发现一些同学在以后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种倒装的方法了。

  4、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进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

  如在教学《春》一文,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春天的美好,于是我因势利导: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生1:春天是一位插花的能手。

  生2: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生3:我认为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

  生4:老师,我来说,春天像一根摩法棒!

  生5:老师,我想编一首小诗来赞美春天……

  ……

  丰富的内容,独到的见解,流利的口才……无一不让人惊讶和兴奋!自然的生成,给学生开辟了一方乐土!

  三、课堂生成,多元对话是桥梁

  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1、师生对话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但就学识、能力、文化修养、人格力量等诸多方面仍然是超过学生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教师的作用并不会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相反。教师往往应该站在“权威”的高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既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创设一个民主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人人、时时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合作交流,乐于展示成果。但在民主时,教师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和指导。学生与教师实现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想方设法首先与学生实现对话,让教师的真诚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蹲”下来和学生交流。

  2、生生对话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自学、自捂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强调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对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要引导学生敢于、乐于、善于与同学对话,鼓励学生站在“学习主人”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一起学习,大胆地交流。

  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化的观点

  3、学生与文本对话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教师应成为学生与课本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课本应成为学生与语文实现对话的桥梁。如学生学习《行道树》,一方面通过课文积累了一些生字、词语,掌握了一些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欣赏到了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了社会上有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实现着生命的价值。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本进行对话来实现。所以,教师不是在教课本,而是在用课本。学生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

  4、学生与生活的对话

  语文学习的本身就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在各种学习中学习语文,培养对语文的兴趣,获得新的知识。如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学生在收集广告语,街头语、新新词汇和精彩店名的过程中,发现了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是语文的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四、课堂生成,全程质疑是动力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如教学《孔乙己》,在整体感知后我请学生质疑,学生兴趣高涨,很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孔乙己》,为什么要采用较多的笔墨写小伙计?孔乙己的两次酒店喝酒,外貌的变化为什么如此巨大?孔乙己在付帐时为什么不用“摸”或者“掏”而要用“排”?最后一句话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是否自相矛盾?……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然后问学生:“你觉得哪些问题有价值?”梳理出几个主要问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你们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我原来以为学生可能会对许多问题感兴趣,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竟然把目光都聚焦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是否矛盾?”这个问题上。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找出孔乙己是否死了的理由,自主、合作地解答问题,课堂教学就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达到高潮。

  其实,学生在接触新的文本时,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答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事实上,放手后的学生,不但没有“走不动”或“走偏”了,反而走得更扎实,更精彩!由于老师的放手,反而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没有了老师的限制,反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这便是生成的课堂,灵动的课堂!

  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双方心扉敞开,平等自由的心灵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走灵动,走向睿智!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让课堂评价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可插上灵动的翅膀    下一篇:让语文课堂流淌灵动的泉水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