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情知互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0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情知互促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能有效地获得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果说头脑是一柄等待点燃的火把。情知教学就是能点燃火把的一根火柴。它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情感,又注重学生认识,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情知交融,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情知互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落实?我在这几年工作中利用听课的便利条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现把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分析教材,激发情感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讲过:“教师唯一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功。”“爱是成功的秘诀。”在教学中,只有充分激起学生的内存情感才能使他们“乐于为之。”如何激发学生情感,便成了情知教学的首要问题。以往我们对“情”的理解就是“情绪”和“感受”。因此,我们一直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环境上做文章,提出了诸如“建立民主师生关系、教师人文性评价、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等策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觉,我们的理解是肤浅的,我们只是把“情”当作了认知的辅助手段,并没有把它当作教学的一个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是什么,就是对学生情性的培养。而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之前,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而忽视对教学中的物—教材的情感分析。其实,教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它是人化了的物。它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需要向学生提出的学习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同时,教材反映了人们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它本身就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特别是经过课改后的教材,更是增加了大量的富有人文性、情感性的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出现两种问题:第一个问题,没有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因素,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一些含义深刻、富有美感的教材内容,被教师“蜻蜓点水”式的讲解一带而过,根本就没有体现编者的意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个问题,没有将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合为一体。一些教师意识到乐德语的重要性,但却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分开进行,在课要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有什么启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就算完成了思想教育。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晓曼曾形象地说过一句话:“价值观是镶嵌在知识中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独有的价值观,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才能真正领悟到编者的编写意图及教材文本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和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课本中有些教材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然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隐含的情感。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中只字未提对侵略者的愤恨,但却从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描述中,从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的所作所为中,流露出了作者对侵略者行为的一腔愤恨。我们应该从这一情感激发口深入进去,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可悲可泣的近代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紧抓情感,启用旧知

  只要情感一旦被调动起来了,就应该紧抓情感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让学生在对课文有了感受的时候初读课文,在读中——无论是自读,还是教师引导的朗读中,都要抓住情与知的结合点,以此来调动学生情绪,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以知促情,以知育情的目的。如《圆明园的毁灭》只字未提人们的愤恨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皇帝,是大臣,是士兵,是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八国联军的愤恨之情。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尤其如此,不会有“空中楼阁”。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体验,就必须启用旧知,凭借旧知作为新的感知体验的基石。在语文类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相似的情感因素蕴涵其中。《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表现的是亲情;《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表现的是友情;《狼牙山五壮士》、《怀念母亲》表现的则是爱国之情,我们在学习同一类感情为主线的课文中,可以引导学生启用旧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作者要表达海峡两岸人们一衣带水的情怀。现在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感情,可以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来体会两岸人们心心相连的感情,进一步领会“生命桥”的含义。

  三、提升情感,再创新知

  这一策略主要是教学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文中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激活他们情感,使其得到升华,利用情感对知识进行创新。

  唤起学生情感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冯德曾说:“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激活学生情感,这是开发学习的智慧和灵气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窃读记》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辩论“窃读是否应该提倡?”使学生跳出文本,再次体会作者林海音辛酸与无奈的童年。学习《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提出辩论话题:“社会的进步与文明难道必须要以环境的破坏做代价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有些辩论还能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要表达的内涵,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有位教师在上《落花生》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道辩论题:“现代社会,更需要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像花生那样的人?”通过辩论,使学生走出“外表美就等于无用”的误区,认识到只要对社会做有用的事,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四、用已获情感 ,促新知迁移

  让学生学“知识”不如学生学“方法”,因为有了方法就如有了开户知识大门的钥匙。灾一步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已获得的情感,引导他们自行创设创造氛围,进行延续性的知识迁移,再进行创新地学习以巩固学习内容。《七律 •长征》一诗,诗文虽然不长,但由于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教师可以和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等手段,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以及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情知结合也就达到情知教学的宗旨了。当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已获知识有效结合,他也就很好地掌握了该课要求所学业的知识。此刻,教师不应草草收场,而是鼓励他们进行延伸学习。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对父亲外貌的描写,想象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是怎样挖掘的。通过想象,使学生感悟到了父亲抱定信念,不顾生命危险,忘记了劳累而坚持挖掘的高大形象,悟到饱含血泪的情和沉甸甸的爱。又如《穷人》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续编故事: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怎样?西蒙的孩子和桑娜的孩子相处得怎样?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桑娜夫妇美好的心灵。

  自主发展是是老生常谈的课题了。然而直至今日,小学语文课堂上困扰教师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如何处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探索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情知互动”的科学性就在于它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以知育情、以趣激情、以疑激情、以美激情,使学生情知互促,充分发挥了积极情感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激活作用,在教师深刻地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的前提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的体验状态。在课堂上,他们能够认真倾听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谈话,对同伴的发言进行补充、纠正或做出评价。他们时而惊讶、时而迷惘,时而提出问题,时而进行争议。课前,他们主动地预习,查找相关的资料,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课后继续探究。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正是立体课堂教学结构的特征,也是新课改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插上腾飞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