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兴趣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兴趣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他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学校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找到一种系统方法。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尝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手段,实施兴趣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人根据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结合每一节数学课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不少有益的开头,使每一节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新奇的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在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等积变形”问题时,我准备了好几团红红绿绿的橡皮泥,当我拿着这些橡皮泥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都用惊奇的眼光盯着:“这是甚么东西?”我让几个同学用手摸了摸,都说是橡皮泥。这是大家更惊讶了:“哇,这节课是捏橡皮泥呀。”在一片惊奇声中,我开始上课,我把一团橡皮泥一会儿捏成个圆柱体,一会儿捏成个长方体,一会儿又捏成个球体……然后问学生:“在我捏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大家齐声回答:“形状变了,体积没变。”于是,我便引出“等积变形”,这既挑明了课题,又揭示了这节课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在下面的例题讲解中,教师按题意,一边用橡皮泥演示,一边讲解,学生很容易找出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这节课学得很轻松,而且在第二学期讲到这类问题时,学生还记忆犹新。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引入新课例如:在讲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课本事先给出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是个定理,然后让他们推理论证。而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画一个有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让他们量一量,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操作,全班同学一致得出: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因而,当再通过推理论证,证实大家的结论确实正确时,同学们都很开心,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我又问,如果不是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的边是不是较长边的一半?让同学们再操作,结果,大家都说不一定,这样就强化了对定理的理解。

  三、通过设疑导入新课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在教学中设置一定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本是直接给出了“斜边、直角边”定理,然后推理论证的,但我却不,我在复习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后,向学生提出了下面两道思考题:(1)两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如果这个对角是直角,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对于(1),一般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大家知道按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这个角一定是两边的夹角三角形才全等,否则就不一定全等。当我问到第(2)题时,有十来个学生说“一定全等”,而其余学生都保持沉默,并露出了一脸的疑惑。当时我并不下结论,只是先请认为“一定全等”的其中一个同学回答,他答道“由勾股定理可得,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对应相等,那么,他们的第三边一定相等。”

  我肯定他回答是正确的,然后又叫表示疑惑的同学回答,他回答“同样是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为什么一个是不一定全等,一个是全等呢?我马上表扬了他问题提得好,接着我借题发挥:”这两道小题,相同之处这位同学已经找到,有没有不同之处?“大家齐声回答:前者的对角不一定是直角,我又补充道,正因为是直角,后者则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这样一启发,再结合第一个同学的回答,大多数同学就心中有数了,最后我启发引导学生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证明”斜边、直角边对应相等,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并讲了这个定理的应用,通过这一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四、一题多解,吸引学生探究科学真理教材中的例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各类例题教学,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至关重要。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例题,我在讲解例题时,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在讲完每一例题时,我都要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种解题方法和思路。我还根据例题的特点做适当的变换和衍生,编题时,常采用变换条件,求同样的结论;变换结论,用同样的条件;讲例题延伸等。如在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有这么一个例题: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走15千米,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出发,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摩托车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问多少小时后两人相遇?讲完这个例题之后,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相遇问题,正确的列出方程,我没有采用补充其他例题来巩固,而是对例题作了适当的变换和衍生:

  (1)若自行车先行一小时后,摩托车出发,那么自行车再行几小时与摩托车相遇(或求自行车出发后几小时与摩托车相遇)?

  (2)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自行车从甲地出发先行一小时后,摩托车才从乙地出发,自行车从出发到相遇共用三小时,已知摩托车与自行车的速度比为3:1,求两车的速度。

  在上面几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编一道有关求甲乙两地间路程的题目(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编的好的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上面这些问题,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比较、分析、归纳。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有选择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

  六、课外作业分层次布置,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爱好数学由于改进了课堂教学,课内完成了大部分作业本上的基础题,学生课外作业减少了,同时我又采用了作业分层布置,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不再补充练习题,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档次的作业,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内,对优生鼓励他们做”自觉题“,这样,既克服了”题海“,又避免了抄袭作业,使优生能吃饱,中下学生能提高,减缓两极分化,有效地提高了及格率和优秀率。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的“学会学习”    下一篇:初中数学知识记忆能力培养探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