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明天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钟伟锋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16 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2 亿农民工,它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约有2300多万留在家乡,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1、云浮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状况:

  自2005年起,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云浮市委共同承担了“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帮助机制”的课题。课题调查组深入到我市罗定市塘镇罗阳村、双东镇龙凤村,新兴县车岗镇罗坝村、河头镇湾中村,郁南县建城镇东二村、龙塘村,云安县富林镇界石村、民主村和云城区安塘街红营村开展了深入调查。近日,这一调查成果正式公布,为人们详细了解我市“留守儿童” 的生活状况提供了一扇窗口。

  据调查,我市上述9个行政村中有六成以上的学生家长已经外出务工,共有3484名留守少年儿童。调查小组据此框算出目前我市农

  村留守少年儿童人数约10万名,这说明我市留守儿童的人数比较多。而且这个数逐年在增长。

  2、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均属残缺型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调查显示,76.1%的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4.3%的儿童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5.7%的儿童被托付给其他亲属照顾。67.8%的父亲和83.6%的母亲在儿童6岁之前第一次外出打工。42.6%的父亲和30.9%的母亲已经外出打工五年以上,47.7%的父亲和59.6%的母亲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进行隔代监护。儿童监护人年龄最大的为86岁,41.6%的监护人超过65岁。隔代监护的主要问题在于,委托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无法为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在总样本中,有73.3%的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只有小学程度,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达28.2%。55.5%的委托监护人认为自己对孩子在生活上照顾得不周到。

  3、 隔代监护比例最大

  一般情况下,多数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因为祖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血缘关系使留守孩子在情感和精神上有所依托,减少了寄养在他人家中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调查数据中,40.9%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所占的比例最大)。

  4、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出现必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根据数据显示,只有30.2%的监护人经常主动与留守儿童聊天,而有26.4%的监护人和4.0%的监护人很少或者从来不主动和留守儿童聊天。即使监护人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也多集中在学习、生活、安全和健康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只有8.9%的监护人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父母,66.1%都是儿童的父母主动联系监护人。他们中间的78.7%都是用打电话的方式与监护人交流,而这种交流中的45.4%一般一个月(包括一个月)以上才出现一次。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以下问题:

  (1)家庭生活中,儿童对父母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若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起居饮食方面的关心,而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导致孩子极易产生心理焦虑,经常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甚至无心学习。在云浮市组织的调查中,在“父母外出后,你有什么心理变化”一栏中,10%的留守儿童回答没有,其余90%的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其中,留守女童大多选择“抑郁”、“恐惧”,留守男童则更多地选择“易怒”、“焦虑”。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以为不如别人等自卑消极心理。

  (2)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代养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管教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往往只注重简单的满足,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通过对留守儿童学校的走访,了解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除少部分表现优秀外,大部分表现为一般甚至较差。据统计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为优秀的只占8.97%,为良好的占29.46%,为一般的占36.68%,表现较差的留守儿童占到了24.88%。二、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1、学校教育的偏差

  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学校对于寄宿学校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负担极重很难深入细致地关心所有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变化快、充满活力和朝气、富于好奇和想像、情感丰富而又脆弱的主要时期,他们大部分性格内向,平常不太说话,朋友圈相当狭窄。

  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或其他原因,大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常常被忽视,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温暖,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经常受到批评、讽刺和怀疑,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乐趣,结果必然会出现心理缺陷或行为变异。加之有的教师方式粗暴,用体罚、辱骂等极端行为管教学生。而孩子犯错后,教师的严厉指责只能使得他们害怕学校。在心理压力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易怒、嫉妒、猜疑等,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致很多教师认为“教几个差生,不如带一个优生”,至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教育学生,则较少考虑。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留守家庭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对亲情的需要源于依恋。父母与儿童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这种父母与儿童间形成的血缘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儿童以后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父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的慈爱和温暖是儿童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的关键,他们常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在面临危险的情境时常有父母在场,在面临困境时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在他们不确定的情境中能得到父母的指引,在他们烦恼、忧愁或悲伤的不安宁时期有父母来抚慰和排解。

  云浮市有关组织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话,其中42.3% 的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够经常打电话回家与孩子进行沟通,但是只有4.3%父母会在电话中关心到孩子的思想情感。在电话中,57.3%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25.8%的最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情况。这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特别是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本来就是“多事”的年龄段,但由于缺乏亲情,缺乏宇父母的情感沟通而产生更多的失落感和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往往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封闭自己,以伤感的心态来看待外部世界和他人,自怨自怜,倍觉不幸;二是向他人宣泄不满,多表现出寻衅心态,惹事生非,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人际关系。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1、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农村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留守儿童家庭职能的空白,在农村社区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当也只能由学校去填补。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具体措施是可建立寄宿制学校,健全各项配套措施,设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代行家长管教的职责,从学习到生活上全程监护留守儿童,从而补偿亲子教育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根据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章第四十四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在农村学校要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开设心理课程;或聘请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以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并引导留守儿童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2、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

  如前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协调好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协调好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般地说,父母双双外出,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影响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则影响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又没有特别合适的代养人,最好夫妻俩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父母迫于生计,需双双外出务工时,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监护人。三是要建立亲子沟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与学校的联系要经常,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地引导和教育;其次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着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最后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外出务工的父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父母若不能回家,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与父母同住,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调查组请云安县富林镇界石村部分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的父母说一句心里话时,孩子们这样写道:“爸爸妈妈,我想你们回家,不要去打工了”、“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希望你们过年能回家”、“爸爸,请您多注意休息,工作别太累”……看到这些留言,相信大家心里也会泛起丝丝的酸楚。

  总之,要解决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不仅需要留守儿童的家庭,也需要学校、社区、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力帮助与配合,从各个层面上构建起完善、有效、切实可行的层级监护体系,从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困生心理研究实施方案    下一篇: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