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德育,从心出发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0-11-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教师的职责首先就是帮助学生缔造健全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小学德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德育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以“教育”来对待孩子们,可是我们总是“教得太多,育得太少”,现在的老师都是以教授知识为主,引导孩子心灵成长的老师太少了,只教知识不引导心灵的老师是不会让一个孩子从心底去自觉接受教育,因此,德育要从心出发。

  关键词:德育 感动心灵 培养品质 爱心 耐心 用心 说服教育

  榜样示范 家校结合 课外活动

  从老师们的反映得知,现在的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不良的行为:打架行为、厌学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等。思想主导行动,小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教师的职责首先就是帮助学生缔造健全的道德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小学德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德育更是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以“教育”来对待孩子们,可是我们总是“教得太多,育得太少”,现在的老师都是以教授知识为主,引导孩子心灵成长的老师太少了,只教知识不引导心灵的老师是不会让一个孩子从心底去自觉接受教育。因此,德育要从心出发。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感动学生的心灵。

  人们常说,现在的教育缺乏感动,那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触动不了学生的心灵之弦,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没有不想好的孩子,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自己成为最优秀的孩子。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育德” 首先要“育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纠正他们的错误做法,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读懂学生的心。

  发展心理学认为,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教育要立足于孩子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包括生理与心理发展两方面,这是教育的出发点;还要放眼于孩子有可能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科学地引导,这是教育的关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规律又易变的过程,教师要深入研读小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书籍,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才有可能读懂学生的心,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和学生交心。

  人人都要受教育,但人的本性上似乎都不愿意教育者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看,更不愿意把自己当作说教的对象。我们的不少德育工作者好像觉得自己什么都“闻道在先”,总是显得那么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很容易外露地说教学生,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少,经常调皮犯错,有些学生就像“孙悟空”,犹如唐僧的老师就会念着各种行为规范的紧箍咒,貌服心不服。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他们希望老师把自己当作一个交往和互动的主体,这样他们就更容易倾听和理解。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师生关系就能融洽,学生才能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

  3、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多与学生谈心。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谈话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

  二、送出教师的真心,培养学生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拥有无比敏感的心灵,他们能近乎精确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付出是多还是少,对他们的情感是真挚还是淡漠。只要老师真心对待他们,他们愿意向其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德育工作中,教师的真心是最难能可贵的,它应该包括爱心、耐心和用心。

  1、爱心,发自肺腑。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

  有爱就没有教育。”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巴特尔也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

  2、耐心,百折不挠。

  在教育的过程中,相信多数老师都遇到过累教累犯,累犯累教的个案,老师的心会慢慢动摇,这时候,耐心是最好的调剂品。耐心,能够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良习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障碍。小学生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教师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了解学生年龄、性格、思想、爱好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工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轮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3、用心,想方设法。

  小学生思维单纯,思想多变,这就要求教育要针对特点,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1)启发诱导,坚持说服教育。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小学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单纯的心灵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这样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得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教师应当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坚持以表扬为主,说服教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

  (2)榜样示范,形成情感共鸣。

  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对于新的社会行为的形成比通过反应结果进行的学习更有效”。 榜样是无声的语言,而这种无声的语言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有力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可以把抽象的说理具体化,真实而亲切,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表象,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受到榜样的影响,就会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会产生一种追求榜样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需要,成为他们进步的内驱力,主动学习或者说是模仿并自觉践行榜样精神或行为。心理学家也认为,人在一生中不仅其外显行为来自于对别人的观察和模仿,其态度和价值观念、好恶行为习惯乃至道德品质、性格特征,都可能来源于此。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榜样教育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教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德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为学生确立榜样的主体要注意多层次性,可以是英雄人物、伟人等人类的精英,可以是教师、家长等长辈,也可以是学生中的优秀人物等。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要具体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才能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实际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这就要求学校、家庭甚至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只有教育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但仅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有调查表明:家庭的知识背景、教养方式、环境氛围、亲密程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我们教师要多与家长们联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会、不定时的家访活动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为学校德育的得力助手和有力后盾。

  (4)课外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在中国德育的发展一直是伴随着人们的实际生活的,人们通过自身的亲生体验从而聚集了多人的灵魂,形成了当今的中华民族的德育。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德育教学就显得非常苍白,空洞无力了。但是,很多学校的德育教育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各种主题的手抄画报、向革命烈士学习、法制和国防教育、重阳节为老人送温暖、歌咏比赛等集体和户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和谐共处,增进感情,提高觉悟;让学生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小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德育如绵绵的细雨,要润物无声;德育是育人的根本,要从心出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学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浅议构建民主和谐班集体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