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王丽姿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语文学科是情感的心田。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情感、品味情感 ,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坚贞高尚的情操.这是关乎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问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更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情感教学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激情授课 感染学生

  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和谐温暖的氛围,将情感活动推进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使学生在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情感也能得到发展,心灵得到感化。语文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情感而激情澎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塑造学生。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的人生观是积极的、阳光灿烂的。有激情的老师才能教出有活力的学生。有激情的老师才能激活沉闷的课堂,才能以真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1注意导入语的情境设计

  新颖独特、富有情感的导入语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识的欲望,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月迹》一文时,这样设计导语:“在中国人的心里,月是中秋的背景,也是最温馨的面容。因为中秋,月才如此晶莹圣洁;因为有月,中秋才更加圆润更加迷人。盈盈的月光,让古代的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也让今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块儿走进贾平凹的《月迹》”。在老师深情的导入后,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走进文本。

  2 关注不同文本的情境设计

  教材中的文章是各种题材的典范,它们所蕴涵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或愉悦,或压抑,或幸福,或悲哀,不一而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与教材所表达的特定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情调,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学习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时,我这样创设情境: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暖的家,离开了给你关心呵护的亲人,独自一人走向陌生的城市开始你的大学生活,你会有怎样的情感?学生在心中默默地体会着离家的感觉,对《纸船》所表达的悲哀和思念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说创造一种与教材所表达的特定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情境非常重要。

  3 学会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我在一次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我给学生出示了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其中有蜷缩在废墟中怀抱三个月大的年轻妈妈,手机上显示的最后一条短信“孩子,如果你活着,记着妈妈爱你”。然后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屏幕显示歌词和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教师开始引导:无论你生活在灾难之时,还是幸福和平时期,母爱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当然,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三、挖掘教材 体验情感

  教材是课堂教学进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教材的依托,那么情感教育就会失去一片肥沃的土地,变得十分苍白。在当今教育形势下,离开了情感,则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所以,面对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应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活泼生动”,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形成自己感情的海洋。在教学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一文时,从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对作者的简介中,学生都能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但情感不够炽烈,我这样引导学生:首节惜别云彩,充满温情。2至6节金柳图、青草图、榆荫浮藻清潭图、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好像一首缠绵而又有些哀愁的乐曲在流淌。末节再次惜别云彩,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诗歌意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诗人的淡淡哀愁,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反复品读 渲染情感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用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音、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学习《回延安》只有怀着无限兴奋和喜悦的感情,才能读出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如能正确把握课堂中的情感教学,语文课一定会像婉转悠扬的乐曲,让人为之动容;又似芬芳无比的花朵,让人陶醉其中;更似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小升初后语文习作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情知互促”教学模式的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