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浅谈在大量阅读和积累中培养学生语感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1-03-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付少云

  一、什么是语感?

  俗话说:“听话听音”,这个“音”是指“音”之中所含有的意义。为什么一听就能明白话语的意义呢?这就是语感的作用。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感积累的过程,就是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或者说语感本身就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一个人的语感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它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感染作用,从而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郭沫若先生曾说:“语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语感的培养。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与实践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大量阅读和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听和记,主要依赖于读;语文学习的“发”就是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成是说和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发”的理想境界,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只听一人——教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而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接下来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诵读揣摩

  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是课文。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语感对象,大多数是由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这类文章蕴积着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样的文章对培养学生语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文章要精读,以读为主,切不可围绕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要把课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地把握综合地理解。因为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才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遣词造句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例如《鸬鹚》一文中,“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作者为什么不用扫、擦,学生思考之后就会回答,如果用扫或擦,会因为用力过猛伤害鸬鹚的脚,“抹”字表明渔夫用力轻并且充满了对鸬鹚的关爱,所以在读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把“抹”字读的轻一些。在读当中要以朗读为主线。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理解言外之意并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如果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学生就会理解这是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重读六个“真”字,学生就体会到,这是作者以笔下的真景表达心中的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有读才能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课本中的课文一定要读透,读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也尝试过不少方法,比如列提纲理思路法,抓重点句段法,换词品读法等,但总的来讲学生读的力度和所占时间的比重都还不够。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能熟读精思而能成诵,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吟诵要使学生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真切,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纯熟的境界”这是培养语感最易得益的途径。

  第二,重视积累。

  在中高段的语文课文中,几乎每单元都配有相应的读写例话。安排读写例话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本组课文要进行的阅读或作文方面的训练重点。每组读写例话揭示的都是规律性或方法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阅读或写作的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才能促进学生自能读书,才能为大量阅读准备必要的条件。通常,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读写例话的经验,定期提问归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某种方法。比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分段的分歧较大,在产生分歧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往读写例话中所讲的分段的依据,学生就会答出按时间顺序分,按地点转换顺序分,按游览参观的顺序分,按总分总的结构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分,回顾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用各依据去验证,最后学生就会自然得出: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地球的几方面知识,把这几方面分清了,文章的结构也就明晰了,内容也自然了解了大半,再经教师略做精讲,文章也就读透了。通过实践让学生扎实地积累、回顾、归纳、总结多学的学法,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略作指点的基础上列出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经常回顾和应用这些方法对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提高了学生语感中的准确领悟感,由于知识面的扩大,激发学生自觉读书的兴趣,自觉扩大阅读量,从侧面进一步促进了语感的发展。

  第三,博览群书

  这套教材目的就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语感,对于这套教材中的课文,不能只让学生找出课后的问题答案,要让学生利用例话所学的方法分析课文,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积累文中的好词及优美句段。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感。比如《故乡的海》《绿》《五花山》等文章使用易于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合培养学生语感总的形象感,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给文章陪插图,根据图与文积累优美的景色描写的句子。对于含意深刻的文章,比如《钓鲈鱼》中关于道德论述的那一段“道德只是个很简单不过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就受到像把钓到大鲈鱼再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大地的礼物》中“原谅我吧,亲爱的孩子,我的天使!我的生命和心灵的灯,我没能让这个世界有足够的欢乐和幸福给你,但愿,有一天你能够相信,我们有欺骗你啊!相信我们所依靠的大地吧:只有它,才是我们一切幸福和爱的源泉啊……”等,这类语言适宜培养学生语感中的意蕴感,但是由于生活经历没有到位,这样的段落我先要求学生背诵,通过一段又一段时间的揣摩和体会,学生便把所能体会到的意蕴实践于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第四,古诗修养

  古人云“富有诗书气自华”,培根也说“读诗使人灵秀”,许多优秀的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都非常有益,积累大量的古诗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变得灵秀。但语文教材没有那么大容量选取大量古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古诗的阅读量和积累量,这些古诗包括意趣横生的《登幽州台歌》《官苍鼠》;景趣诱人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诗》;情趣盎然的《山中问答》《红豆》;理趣十足的《金缕衣》《冬夜读书示子聿》,志趣激昂的《示儿》《出塞》等等,每当听到教室里传来“秦时明月汉时关”“劝君惜取少年时”,每当看到学生作文中化用的诗句,是我感到积累古诗词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领悟感,语言的流畅舒适感,语言的情味品用感和语言的形象再现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而这些感觉正是语感的丰富内容所在,但这一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各位同仁的进一步实践和总结。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