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师德论文:好习惯能使孩子终生受益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2-11-2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一个人的 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其良好与否,直接关系 到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所以,做为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 的指导"。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中斯基说:"好习惯是在人神经系统中所存 放的,这个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比重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 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 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要使孩子有良好的习惯,首先应从家庭教育入手。所谓习惯,是指不 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 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 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便会提高。具体表现为: 一、 习惯使人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顺利完 成一系列动作, 既节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二、习惯使人的动作更力口协调、 准确。不断重复形成了稳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从事某些复杂、 难度高的动作。三、 习惯使人的行为能力得到贮存。人们的动作习惯一旦 形成,就会长久地保存下来。中断了某些行为习惯,当需要时,沉淀在大 脑的无意识马上就会被唤醒,肢体感官便能按定势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 在一个人需要恢复过去的某些行为时,其达到熟练的时间比初学者快得 多。总之, 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 良好习惯呢?

  一是从小培养。在生长、发育期,人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 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关鸿羽主任说: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 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 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 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 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 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 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3至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这人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后,特别是 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 困难多了。

  二是从小事抓起。 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 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 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 误的看法。

  三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偏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成长中的孩 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把这样那样的错误,从辩证的角度上看,孩子犯 错误未必完全是坏事,只要父母肯主动去理解孩子,并不断用实际行动去 感化、教导他,错误有时会变为推动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孩子的行为偏 差是可以预见的,这就需要做家长的在日常生活中细心明察,并尽最大可 能地为孩子的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不定时的交流, 以便及时了解 孩子在校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把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使 孩子不受到各种不必要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家长 缺乏耐心,一旦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了习惯,便娈得灰心丧气,认为孩子 是无药可救了,唯一能做的只是给他点物质上的支持,其他方面就只有听 天由命了。这种放任最疑义只会导致孩子自暴自弃,完全丧失自我。我们 还是应该正确的用宽容、理解之心善待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行为偏 差,这也是出现这一问题后,做家长的唯一选择。

  四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 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 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 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 久。因此, 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 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五是指定规范,运用强化机制。在学校,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知道 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习惯,原因就在于学校有校严格的规范, 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校的艰险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 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 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学的作用,规定往 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 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 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 到他人的赞扬而继续做好事。"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是由于"他人赞扬" 起了强化作用。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

  六是不能有例外。为了培养好习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 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 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如拾金不昧等,只要有一回因私心杂念夺去 了孩子好品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来就会变得困难了。

  七是要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 习惯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躬行 实践。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 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注重说理教育而忽视实 践, 良好的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 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是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

  总之,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家庭教育长期面临的主 要工作之一。这一培养过程,是要付出相当大的心血和精力的。孩子的良 好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其他各种总是就容易解决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 变得简洁,从而给家庭教育赋予了成功的所。希望亦在我们手中托起!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师德论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强化师德教育    下一篇:德育论文:尊重----和谐师生关系的秘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