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学诗,让语文美丽起来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击次数:
ww w.
9 1 0W.NeT文
章 来源 初中教师网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教育是一首诗,语文就更应是一首诗。”我们的祖先——那些才华横溢的古代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如同午夜星河一般灿烂夺目,为我们创造了具大的精神财富。

  生活需要诗,童心更需要诗。中国的儿童常常是在呀呀学语时就开始了古诗的启蒙。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更应将古诗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庆幸的是《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学诗篇目。这些诗具体反映了我国古人对锦秀河山的热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封建专制和邪恶势力的鞭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这些奇丽的诗句语境优美,语辞丰富,语法也不深隧,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失为小学生学古诗的好文本。当然让儿童学诗并不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小学究,来继承古诗人的衣钵,而是因为学诗使人灵秀,能让语文美丽起来。学诗,何以让语文变得美丽起来?笔者以为主要可从以下五方面来剖析:

  一、欣赏画面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诗如画”等名句更证明了这一点。画家用颜色,线条表现形体,诗人则用语言绘形绘色。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画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方才所说诗画合一的大手笔王维,其诗《山居秋瞑》短短四十字便将“新雨、空山、喧竹、浣女、动莲、渔舟……”等自然清新的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处,好似一幅秀丽的水墨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说起诗歌的画面美,一教师在教学《舟夜书所见》时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漆黑的夜晚,江面上渔火点点。就好像一只只萤火虫栖落在树梢。一阵微风拂过,那映在水中的渔火呀,一下子被嬉笑的浪花搅碎了。江里的灯光就好像满天星星,眼睛还眨呀眨的……”接着便出示该首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因为孩子们被老师如诗如画的讲述所陶醉,对于该诗的意境,稍作吟诵便迎韧而解了。这样,学生春游其草地,吟春的诗;夏赏绿荷池,诵夏的诗;秋登高山颠,背秋的诗;冬踏白雪地,学冬的诗。学生走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集诗歌美与画面美于一体,使之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验情感美。

  “诗者,情之所以也,在心为情,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以诗言情,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有的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行,但感情的表达总是淋漓尽致的,或爱或憎,或喜或悲。吟咏这些诗,可以给人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体验,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析文入情,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确实人类的丰富情感寄托于文字中,表达于古诗中随处可见。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母爱,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反之,孟郊能写出这首诗,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诗中之爱化为已有,获得美好的情感。说起友情诗,更是不少。王维的七绝诗《送元二使安西》,因为感情真挚,早在当朝就脍炙人口,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等成为送别诗中的名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卢照邻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说。有人说人生是一片汪洋,友情便是汪洋中的一条舟。携手人生路,驶向胜利的彼岸。

  三、探求哲理美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炼,充满情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如珠妙语,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学这样的诗,能令儿童明辨是非,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诗就像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对初膺世事的儿童来说无疑是一贴贴良药。像劝人珍惜时间,发奋学习的,于是便有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千古名句。又如“千磨万炼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教育儿童应该做一个正真的人。再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则是让儿童明白粮食来之不易,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财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我们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这一连串的锦句妙语让学生在学诗的同时下意识地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比起教师单纯说教不知要强上多少倍。

  四、领会志趣美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是悲壮之作。白居易称诗歌合为时而作。有些诗事关国家民生,或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或悲愤满怀,借诗咏志。无不表达了历代爱国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老百姓生活的同情和担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吟诗明志,体会诗人的志趣,学习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富国强民之志。说起此类诗的代表人物,陆游堪称榜首。比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一位深系民族命运,深念民生疾苦的爱国诗人形象便会跃入眼帘。是啊,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众所周知,在两宋交替之际,除了陆游,还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林升、文天祥等爱国文人,当学生学到这些诗篇时,教师无须多解释,只要稍加点拨,几乎每一位小朋友胸中都会有一腔热血在沸腾——那是爱国的热血。除了方才所列,上溯屈原,近代的还有龚自珍,对国将不国,万马齐喑的场面,诗人是何等的痛心疾首!作为中华儿女,无论是国家有难还是国泰民安时,都不也是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吗?这些诗人他们的作品就如明灯指引我们爱憎分明。

  五、感受创造美

  创造是审美的最终结果。笔者这里所指的创造美,并不是叫学生写诗,(这要顾及到很深的文学功底,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是将诗中所学,学以致用,化为己有。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采用“回旋式”链接,由“诗”回“文”,用“文”应“诗”,让“文”与“诗”互相辉映。在教学《画杨桃》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种链接的方法。该文有一哲理句“从不同的角度看,画出来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我于是问学生:“我们学过哪一首诗,也能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学生马上反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太棒了,这样,我让学生吟咏《题西临壁》,充分利用“诗”的内容,来阐释“文”的意蕴,对“诗”“文”进行共同拓展。又如,一次在欣赏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条万朵压枝低。”一句时,由于当时没有课件,我请同学用一词语来形容花多,有的说“万紫千红”,有的说“百花齐放”;还有的说“争奇斗艳。”……之后,我便出示现代作家李广田的一语段:“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下每一个花瓣都有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学生朗颂着,欣赏着,“啊!原来古人写花和现代人写花就是这么不一样!”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其实都写出了花的多。”另一学生说。诗中有文,文中有诗。诗文结合,既令文章陡然生辉,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诗句原有的意境中跳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

  总之,古诗中美的因素是很丰富的。既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美,又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含蓄美,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自然美。中华古诗词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诗人如璀灿群星,诗作似浩瀚海洋。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操。古诗的领域是个美的世界。学诗吧,让语文美丽起来,让孩子灵秀起来!

ww w.
9 1 0W.NeT文
章 来源 初中教师网
上一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下一篇: 大语文教育简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