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从六“美”去探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从六“美”去探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

 肖晓耀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相应改变观念。从宏观上探讨课堂教学,更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本文尝试从“六美”去审视课堂教学。六美分别是细节之美、感动之美、体验之美、殷实之美、语言之美、激情之美。

 

关键词:细节;感动;体验;殷实;语言;激情;美

 

“人生失去美则为黯然的人生,教育失去美则为无趣的教育。” 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笔者认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不可简单量化成各项评价指数,否则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许多人为的硬伤,破坏语文课堂的整体美感。特别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 知识点” 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肢解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对课堂美的直觉体验,不能让教师从整体上来感受到阅读教学美的魅力。况且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什么要把遗憾强加到评价中去呢?

笔者认为可从六“美”,从宏观上探讨课堂教学,会更加科学更为合理,它也更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六美分别是细节之美、感动之美、体验之美、殷实之美、语言之美、激情之美。六“美” 犹如夏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给阅读教学的课堂带来缕缕馨香。

1细节之美

古人有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之说。细节往往容易忽视,一旦发掘便能成为课堂的亮点,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次点拨,一番启迪,一回分析,看似不经意,有时却能起死回生。如字词句的咀嚼、品味,篇章结构的把握,情致、意趣和哲理的感受、品析,运用和发挥,如创造性、迁移性的认知理解等。要求做到某些局部的细微和透彻,然而又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画龙点睛即可。陈钟梁老先生上《风筝》的示范课有一个画面:老师让学生读文本,遇到一个词“苦心孤诣”,有人往往会忽略,但陈先生没放过这一细节。他叫学生加以领悟,“用心去达到很少人达到的境界”,词义一通,句义便显,打通了全文理解的脉络。细节定成败,细节本身就是美。只要教学能发掘细节,就能发现动人之美。

2感动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灵魂因感动而飞升。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感情的氛围,令学生潜移默化,让心灵受震撼,使每个人情不能自已,不知不觉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品尝到学习进步的欢乐。在阅读教学中,还可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细心品味,受到感染,得到感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促进发展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通过指导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散步》课例中,教师把文本情感化。爸爸妈妈的挚爱之情上写实的,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因为这些场景是每人身边的平常事,偏偏又在不经意中被忽略。人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是沉默的,哽咽的,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被一层浓郁的情感气氛笼罩着,包围着,从而产生一股向上的力量。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那堂课,用评课教师的话说是无技巧的课,因为学生都含着泪,听课的老师也含着泪。方法与手段早已不重要了。

3体验之美

这是通过课堂实践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进而得到一种审美判断的能力。现代教育派的杜威就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主张在情境中用发现法,自己获取知识。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语文。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有学生设身处地的经历与感受。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是什么?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话?能用你的一句真心话评价他吗?把学习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组织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域的充实,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体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老师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学生,学生又通过人生的经验提高对生命的认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做中学”的过程。它充分强调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感悟、实践、探索和思考有重要意义。

4殷实之美

殷实是一种境界,它是充实,它是丰硕,它是收获。殷实不是呆板,殷实也不是僵硬。它不游离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智慧、激活思维、体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内化。换句话说,它应该对学生有所“得”,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语文教学的基本行为是语用行为,语用行为外在表现为听说读写、内在表现为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要求教师要打破固定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不时地注入源头活水,使学生走出定势思维的阴影,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 “活”,学得“活”才能有所“获”。听说读写这四种语用行为中,读是根本。引导学生读文、明义、质疑、实践,多方位,多层面地提高的语文素养。字词句读,篇章结构,一一夯实。目标夯实,内容夯实,学法夯实,情感夯实,态度价值观夯实。然而这种落实不是静态的,僵硬的,而是发展的,灵动的。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仅是线性的,应是平面的,立体的。以求获得更深的理解,但不能流离空泛,更不能漫无边际,对话应该有实在的依托,有具体的突破口。对开放式的问题教师能放而不能纵,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态度,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向性的,有价值的。

5语言之美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一段优美生动的语言可以把人带进诗一般的学习境界。一段鼓励的语言,可以增加无限的动力。一句幽默的语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番启迪的语言,可以激起千层浪花。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事实也证明,教师美的语言能使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们神游在课堂教学之中。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教学语言有时要来得含蓄、委婉、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美的课堂语言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快慢疾弛,如清风拂过琴弦,如落花飘零在水面,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语言的张力是课堂的制高点,是教学最感性的因素。

6激情之美

激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有力量、最为动人、最可称颂的宝贵情感。让激情在活动性教学的天空中飞扬,让我们都以自己的激情去浇灌学生心灵的艺术之花,使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风光无限、光芒四射。力争以教师的激情去感染、调动学生。让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让课堂在活力、魅力、锐利、智力中发散。让课堂激情澎湃,锋芒四溢。用教师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哲人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真诚、高昂、激奋、激愤、激烈、亢奋、激动、鲜活、意气风发等强烈情感是课堂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真正的深刻、没有真正的冷静、没有真正的理性。一个课堂若不能够充分激发出其成员的激情,就很难使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激情首先发源于教师对自身内部之各种感受和体验的高度真情关注,其源于对文本的高度真情关注。如果没有这种高度的、真情的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就难以强烈化。

笔者尝试以细节、感动、体验、殷实、语言、激情搭建了一个阅读教学评价的平台。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有浓厚的情感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智慧的手段和艺术,使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尽显个性本色。语文教学还需要教师有内化课文的功底,拥有与课文情感同步的激情,具有演员的素质,能先行进入激情角色,运用渲染、熏陶、感悟之法激发学生生成激情,让学生陶醉其中,情思荡漾。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既要宏观调控,又要明察秋毫,从细节发轫出课文的精神与魅力来,用纯真心灵去拥抱作者的深情。教师,再现作品氛围,自然先动之以情,觉得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自己很早已经想表达的,自然愿意投入到动态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擅用精妙的细节让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欢上语文了。美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有时候甚至是无形的,模糊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六美”就是试图以宏放综合的气度来观照语文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的课堂百花齐放,生机勃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试论中考阅读答题的规范性    下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