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巧 妙 切 入—— 让语文更精彩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巧 妙 切 入—— 让语文更精彩  

   

内容摘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巧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的教学互动。但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如何导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善于根据文章的特色,抓住“切入点”。  

   关键词: 语文  阅读教学 导入  特色  切入点      

语文课堂千姿百态,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基本要求也不尽相同,抓住每篇文章教学的“切入点”,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悟读文本,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般事半功倍的作用。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分析课文的入手处,也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好的切入点因为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抓住文章的切入点呢?  

一、   从文章题眼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体察其中深蕴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时,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可直奔教学主题。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我们可以从课题中的“奇”字着手,提出:“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石’是什么样的石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懂得这里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时,顺水推舟读文寻找“奇石”、 欣赏“奇石”之奇、最后感受“奇石”之美。教学中着一“奇”字,直奔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掌握文章的内涵。  

又如我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从课题的“争气”入手,让学生提出质疑:“为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么样争气?结果争到了什么气?”从而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兴趣。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学习讨论童第周怎样为自己争气?为中国争气?读“原因”,学“做法”,品“结果”,悟“感想”。这样学生的读、疑、析、议进行了整和。课堂教学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精彩句段切入  

不少文章往往都有些句、段、章节特别精彩,它们是文章最值得欣赏、把玩的地方。理解、领会了它们,对读懂文章有大作用,熟记好这些句段,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也作用不小。  

如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在执教《燕子过海》一篇文章时就抓住了水手说的话:“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切入教学,学生在读——划——品——读的过程中感悟燕子过海的路途遥远到过海的辛苦艰难,一次次来读水手说的话,每一回读都有不同的感悟提升,而且对课文的词句又有了积累。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桥》这篇课文时,抓住“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这一重点句子做为一个切口组织教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这样提问:1、大山有哪些特征、品质?2、在这个句子中你看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老汉?从文中那些字里行间你还体会到老汉的这些品质?学生读到“他不说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人,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提问:此时你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老汉?他像山一样的(    )。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抓准了描述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做为切入点,抓住文本进行语言训练,这样引导学生品读,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丰厚老汉的形象。  

三、 从特色字词切入  

有些字词,处于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字词,既可以牵动全文的内容,又可以透视文章的中心,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老师指导学生理解透它们,对作品的形象会有更深度的认识。  

同样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另一位老师在出示句子:“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抓住“盯着”一词做了这样的设计(1)老汉会盯着什么?你能联系文章前后说说吗?(学生默读后反馈,根据学生回答理出:木桥、洪水、惊慌的人们,并让学生说理由)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他盯着惊慌失措的人们?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人,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指导品读)再读盯着一句  出示: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他妈的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1)、他盯着的仅仅是小伙子吗?(学生:一个不负责任的党员一个自私的党员……)5、老汉盯着这些的时候脸上是什么表情(像一座山样的严肃、镇定……指导朗读)6、给盯着换词,为什么用盯着?(挖掘人物内心,读进老汉的心里)7、这一盯着,盯出了什么结果?(生:次序、生命…….再次朗读句子)这个环节的设计中从一个盯着入手。学生在不断的品读“盯着”所带来的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真真切切的与文本进行了一回有层次有生命的对话。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厚了老汉的形象。  

又如《赤壁之战》中,有两位教师抓住一“连”,一“笑”两字体会曹操残败的原因。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品读在曹操的心目当中这个“连”给他带来的好处(铺上了木板连起的船如履平地、克服了水土不服这个缺点)和“连”背后的危机(火攻的危险);另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笑” 这一环节中时,提问:“此时的曹操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于是他怎样地笑了?这一笑是怎样的笑?”学生说“高兴地、狂妄地、疯狂地……”时就势指导朗读,又顺着这一“笑” 追问:“这一笑到底在笑谁呢?是笑曹操?”两位教师这一“连”一“笑”的深入阅读,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曹操的残败原因——骄傲轻敌、麻痹大意,让曹操的形象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丰满起来。而且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又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四、 从情景创设切入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富有诗意,而文学又讲求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可利用图画、音乐或其它多媒体手段进行情景创设,调动学生情绪,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达至理解作者,读懂文章。  

如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这样的情境切入,让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让学生听一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那优美的歌声,那纯朴的情感,将学生带到了灯光下老师的窗前。在每个学生心头为之一动时,引导他们体会如 何关心 老师,他再紧扣此景追问:“夜深人静,只有紫丁香陪伴在老师窗前。小朋友,如果你就是这株紫丁香,此时,你会对老师说些什么?为老师做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相发言:“老师,很晚了,您睡觉吧!”“老师,您歇一歇,明天再批吧!”“老师,天气冷,您披件外套,喝杯热茶吧!”“老师,您累了,我来帮您捶捶肩,揉揉腿吧!”……更有学生说“老师,我来帮您批作业吧!”多么可爱学生,多么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效果。  

五、 从兴趣点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趁兴而学,往往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一位教师在教《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先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所写,赠给他的好朋友汪伦的。说起李白,可真是大名鼎鼎,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悬念已成。“这个骗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汪伦。”孩子们更奇了。接着,老师不紧不慢地述说汪伦怎样写信将李白“骗”至家乡,与李白结为好友的故事。这里,老师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解释题意中借机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急于从诗中寻求结果的迫切心情,推进了对诗意的理解深度。  

此外,运用故事、问题、小实验、一支歌、一个成语等导入,都可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了共鸣。一但教学中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的学习自然就进入了最佳状态。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根据文章的特色,抓住“切入点”,就能有所变化、有所侧重,而文章的重点、难点也就“瓜熟蒂落”给“化”掉了。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注重学习过程 发展思维能力    下一篇: 浅析“诗意语文”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