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送省参评论文)重拾“下水文”,实现规范作文与个性化表达有机融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重拾“下水文”,实现规范作文与个性化表达有机融合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莲都小学  陈港贤

【关键词】   “下水文”  规范作文  个性化表达  

【主要内容】  “下水文”有利于学生规范作文,却阻碍学生个性化表达。要突破“下水文”禁锢学生思维这一局限,与新课程对接,把规范作文和自由表达有机融合起来,关键在“下水文”的创作和使用。

一、正确认识是创作和使用的前提

“下水文”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前写的同题作文。它可以是范文,也可以不是。本文主要谈范例式“下水文”。

教师写“下水文”是为作文指导做准备,是传授作文技法的手段,是拓宽习作题材的策略,也是教师悦纳学生、成为学生习作榜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刘国正先生这样论述教师写文章与作文教学和教师成长的关系:“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

但是,“下水文”也有它致命的局限。新课程倡导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自由表达,提倡“多角度地观察”,“不拘形式地”、“有创意地表达”。“下水文”的范例性质却决定了它在科学、规范地传递写作知识和技巧的同时,禁锢学生的思维,妨碍他们个性化、有创意的自由表达。于是,这只滋养过无数中国人的老山芋变得有碍观瞻,从人们的视线中渐去渐远了。

其实,在新课程背景下,“下水文”这只老芋头仍然有它的营养价值和存在必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作和使用。

二、合理创作是突破局限的根本

㈠“下水文”选择的题材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一致,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不同年龄、地区、班级学生的生活内容、生活品质、情感体验千差万别。“下水文”应该是遵循“作文即生活”的理念创作的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文章。

学校开运动会了,组织春游了,举办读书节、科技节了,师生同写有关运动会、春游、读书、科技制作的文章;上了一堂特别的课、校园盛行某种游戏、发生了偶发事件、校园的石榴花开了,师生同写这堂课、这游戏、这件事、这满树火红的石榴花;夏天来了,师生同写热的感受、冰棒的味道;发生大家关心的国家大事了,师生也一同关注它,写事件的过程,写自己的认识……这样的“下水文”,必然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向游戏、学习、劳动、人间真情、社会活动、文化遗产、自然万物,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丰富他们的写作题材和内心世界。

㈡“下水文”运用的技法要与学生的语言水平一致,进行语言渗透。

方法论认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运用方法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掌握了方法,特别是一整套科学的方法,智慧就高,能力就强,处理问题就得心应手;如果缺乏方法,即便学富五车也难以发挥作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体验的心智活动。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对生活经历的观察,都有其普遍的规律可循,基本的方法可用。“下水文”应该是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作的能够揭示这些规律和方法的文章。

1、渗透观察生活的方法。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它在小学生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孙梨说:“对生活看得准,写得真,这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有补救之方,那就是多看,多听,多想。”

“下水文”以自身为例子告诉学生眼、手、耳、鼻、舌与大脑,是观察的六员大将,它们的分工合作让我们的观察更加全面、细致、有思想、有个性;告诉学生观察的角度和顺序,从性别、年龄、衣着、肖相、神情、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角度观察人物,用不同器官从不同方位观察静物的状态、大小、软硬、冷热、轻重、颜色、构造、特征,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先静后动地观察景物……

2、渗透选材立意的方法。文章是要表达一个意思的,或抒发一种情感,或说明一个道理,或颂扬一种品质,或揭露一种丑恶……这个“意思”是文章的灵魂,它靠选择和剪辑恰当的典型材料“立”起来。选材立意是比较高的作文要求,也是小学生最不擅长的一项工作。因为要求高和不擅长,我们不能仅仅口头说要如何如何立意,如何如何选材了,说了也毫无意义。但是,作文是不能不立意不选材的。怎么办?用“下水文”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写野炊活动,多数学生会从听到消息开始,写如何欢呼,如何准备,如何睡不着觉,如何出发,一直写到依依不舍地离开,写成标准的流水帐。用“下水文”可以帮助学生跨过选材立意这道“坎”。我曾经抓住一篇流水帐中的两句话(“走下大坝,是一块草地。金黄的野草仿佛对我们说:‘把我拿去起火吧!’”)写了《我敬佩枯黄的野草》,集中描写野草的金黄、酥香,在秋风中的动态,我的联想,表达对野草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通过它的引导,写秋游、参观、运动会等活动的作文中时,这个班很多同学能抓住活动中的几个点,写出主题不同、题材各异、笔力集中的习作。

3、渗透布局谋篇的方法。文章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安排详略和先后,采用顺叙、插叙,还是倒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把作者写文章看作元帅指挥战斗的话,“立意”就是他渴望的胜利,“选材”是他选拔将士,布局谋篇则是他排兵布阵。布阵正确,兵力调度得当,胜利之神就向他微笑;反之,派马谡守街亭,驻大军于孤山,即使有数万军马,即使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也只能落个拱手送要道,挥泪斩马谡的下场。写作文也是这样,布局精当了,材料才能灵动起来,文章的主题才会鲜明。

“把我拿去起火吧!”本是多好的材料啊,可是当它置身于长篇流水帐中,却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调整布局后,小草成了中心内容,其它材料都围绕它展开,文章主题就突显起来了。

4、渗透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文章好比一个人,主题是灵魂,布局是骨架,材料是肌肤,语言文字和依托它表现出来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则是血液。血液奔腾穿梭不止,肌肤才会红润光泽,骨胳才会灵活运动,灵魂才会有所寄托,人才能立足天地之间。写作也是如此,只有记叙生动了,描写细致了,议论精当了,抒情充分了,文章才会血肉丰满,主题鲜明。

我常常用“下水文”向学生揭示这些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便接受了我“见人写人,见物写物,写人抓言行,状物抓形色,塑造形象靠细节,说明事物找数据,情到深处便抒发,理儿明了适时点”的主张。在《景仰“东方明珠”》一文,我通过对公交车司机在心脏病突发的刹那间镇定地减速、靠边、刹车、停车、挂档、打开车门,最后卧死方向盘上的动作和“对不起,我不行了。你们下吧”的语言,以及他这一瞬间神色变化的描写,让学生领会描写人物言行神色的意义。

5、渗透不同的语言形式。具体形象的记叙、细致生动的描写、入木三分的议论、情不自禁的抒情,都要靠丰富、准确的语言来实现。“下水文”要向学生揭示诸如排比、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反复等语言现象及其表达效果。

比如,写参观学校劳技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下水文”揭示用分类的方法、排比的句式、四字短语等语言形式概述作品的多和美;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具体描绘作品的艺术形象,展示作品的感人力量。

教师这样坚持不懈地长期写“下水文”,就能在一次次有针对性的知识渗透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写作技巧,形成写作技能,最终实现以规范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自由表达。

㈢“下水文”的写作要求要与教材所在的位置一致,确保系统训练。

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单元作文的安排都是通过严密论证的,有其科学合理的序列,不同年段不同单元的作文要求肯定不一样。“下水文”应该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创作的不拔高也不降低要求的文章。

浙义教版教材共安排了六次写人的习作:

题   目

在教材中的位置

习    作    要    求

我熟悉的人

第10册第三单元

⑴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

⑵用一件事写自己熟悉的人。

一个    的人

第10册第六单元

⑴感受蕾蕾孝敬长辈的好思想。

⑵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方面的思想品质。

我尊敬的人

第11册第三单元

⑴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⑵用具体事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思想品质。

我的好     

第11册第六单元

⑴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⑵重点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老师二三事

第11册第七单元

⑴选择几件事反映老师的思想品质。

⑵注意详略。

        

第12册第二单元

⑴先概述后具体地写某人的精神品质。

⑵写一件具体体现这种精神的事。

主题的宽窄、题材的数量、结构的要求、详略的安排……六篇习作呈交叉反复、螺旋上升趋势。“下水文”语言形式只有与这些不同的要求相一致,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每一次需要掌握的写作技能,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积累作文的技法、成功的幸福和作文的自信。如果每一次的要求都达成了,小学阶段的作文任务就水渠成地完成了;反之,不考虑教材的序列,任意改变、提高或降低要求,学生就得不到系统的作文训练,自然难以完成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

㈣“下水文”表达的主题要与主流意识一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作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育人作用。“下水文”应该通过自身表达的思想、情绪强化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意识,促进消极和负面的思想倾向向积极、正面转变,让写作教学为学生健康向上人格的形成服务,彰显写作在人生之路上的引航作用。

春暖花开,教师写一写柳芽鸟影,绘一绘自然的美妙;新春佳节,教师写一写“春节轶事”,激一激学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的热情;课间,一位同学耐心辅导学困生作业,教师写一篇《课间的感动》,赞一赞人间真情;同学获奖归来,教师作一首《铺满汗水的欢乐》,兴一兴勤奋好学之风;有人踩草摘花虐待猫狗,教师也用文章来规劝和遣责,播种保护环境、爱护弱小的种子……既引导学生捕捉题材,提炼主题,更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赋予写作更加深远的意义。

三、灵活运用是突破局限的关键

一块好钢如果用在刀刃上,便能披荆斩棘,锋芒毕露;倘若用在刀背上,则形同生铁,默默无闻。一篇好的“下水文”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也在使用策略上。

㈠灵活呈现,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首先,呈现形式要丰富,如课件展示、剧情表演、印发资料、专栏张贴、口头念诵、网络传播;其次,呈现时机要灵活,不一定在习作指导课上,也不一定在作文写作之前,课前铺垫性的阅读、课上写作前激发情趣或揭示技法的展示,写作中突破难点的“集束式”轰炸,交流展示时的介入,修改完善时的润色,课后的拓展阅读等等,都是向学生呈现“下水文”的好时机;第三,呈现“内容”要多样,根据不同的习作要求,不同的写作主体,不同的呈现形式和时机,可以呈现全文,也可以呈现片段,可以带图文,也可配音响。

㈡充分实践,保证“下水文”的实效性。

首先要保证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因感受了其中的情趣味道而乐于作文,因领悟了其中的行文技巧而轻松作文;其次要保证交流时间,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互相感染,互为启发,共享生成资源,实现整体提高;第三,力求“一范多练”(即以一篇“下水文”,带出多篇类似的训练),保证“下水文”所辐射的情感、技法在连续多次的写作实践中被学生掌握。

变化频率,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

由于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又处于“最近发展区”,“下水文”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亲近,觉得自己能够写作,对培养习作兴趣,建立习作自信很有意义。然而,如果逢习作必用“下水文”,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性地作文。因此,“下水文”的使用频率要疏密有间,富有变化,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既合语言规范又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

合理创作和灵活使用触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下水文”,有系统分阶段地进行语言渗透和训练,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利用“下水文”教学与新课程对接,把规范作文和自由表达有机地融合起来,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种策略,值得我们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斯霞  霍懋征  袁瑢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崔峦、陈先云2003.1)

3、《小学作文教学新概念研究》(周一贯、叶松伟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9)

4、《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科学出版社  2004.2)

5、《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李坚白、张赛琴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冷思考    下一篇:(送省参评论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