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所以,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应该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

    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这是我们教学的思维误区和一种失误。说它是思维的误区,是因为很多的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不适合灌输此类比较“专业”的知识;其实不然,我们教者不灌输才是真正的进入了一个误区。我们都知道,要一个人去学好和做好某种事物,就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上这类事物。也就是说,先激发他们对某事物的兴趣──好奇心是人类最优秀的指挥者。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上涉及、讲解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催化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都喜欢去翻书、喜欢去读课外书,那就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我们作为教者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显然,我们教科书有灌输古代文化遗产的举动,并不回避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输血”和激发小学生去探索古文化的现实。但是,笔者认为,在讲授相关课文是还应重视结合一些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课;不能以“一切为了考试过关”作为授课的目的;不要“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对学生传授古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外,主要还有如下几方面作用。

    一、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讲授《长城》、,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才能后,我插入介绍京杭大运河,让学生了解告诉学生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历史、重大意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了解大运河是古代留下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它和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这样,在讲述长城的同时又让学生了解到了京杭大运河的一些知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例如学习《示儿》后,拓展学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辛弃疾、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重要作品,引领学生诵读《过零丁洋》《离骚》中的千古名句,感悟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人格。相信,经过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多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们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于同学们的心中。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王安石的七绝《元日》是一首欢庆春节的诗。此诗通过对春节到来时一些美好景物的描写,呈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万户更新的迎春图,被誉为中国古典诗词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同时,我也指导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教学本诗时,我引导学生了解过年时古代人们过新年用放爆竹、喝屠苏酒、迎红日、贴春联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感悟到民俗文化的美妙,引发出他们对各种风俗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主动去了解中华古老的文明。例如:诗中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意思是说: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其中的“桃符”就很有渊源。于是,我向学身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 小议小学语文非书面作业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 精心设计非书面作业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