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选择题训练策略探讨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高考语文选择题训练策略探讨

  温岭中学语文组  张菁强

  摘要:选择题得分的高低影响着高考语文成绩,但在选择题的教学中,却缺乏有效、可操作的方式、方法。本文从选择题训练的安排、心理调整、强化训练三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复习训练策略:根据各专项知识的特点,大胆削减专项训练的时间,把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复杂生活情境中,主动培养心理调节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限时强化训练、抢答等具体方法,提高思维敏捷性、准确性,促进直觉思维发展,使学生在做选择题时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水平。

  关键词:选择题 专项训练  综合训练  心理调节 强化训练

  语文选择题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成绩的高低,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不充分重视选择题,而要提高选择题的得分,并不能只靠单纯的技巧训练,甚至也可以说不能只靠基础扎实。在考试中,那些语文素养高、基础扎实同学的选择题得分未必让人满意,而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却有令人吃惊的表现。有人认为做选择题靠技巧,但这技巧的适用性有多大?可操作性有多大?往往有人笼统地用“排除法”一言以蔽之,甚至还有人说要靠运气。这就造成了大家都觉得选择题重要,却又无法把握、难以操作的尴尬局面。每次考试,特别是高考,选择题让很多学生感到棘手。因此,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做选择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根据各专项知识的特点,大胆削减专项训练的时间,把选择题的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复习训练选择题,首先要处理好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从基础开始,按字音、字形等顺序进行专项复习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练习。这种复习安排,往往带来以下几种后果:

  一是使综合训练不充分。因选择题涉及的各专项多排在复习序列的前面,时间相对充分,但是由于选择题涉及知识面太广、知识点又庞杂无序、题目难易不均等原因,尽管复习安排有计划,实际操作起来,课往往上不动,仍不免挤占综合训练时间,很多老师会在复习后期感叹时间不够用,综合训练不充分。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这些庞杂、枯燥的知识进行单纯专项训练难免单调乏味,如字音、字形、俗语等专项训练,一张一张练习看上去密密麻麻一大片,让人发憷,做起来又冗长乏味。学生只是被动应付,很难达到系统训练,系统掌握的目的,反而把学生仅有的学习兴趣磨灭掉。

  三是记忆效率低,不利于知识识记掌握。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杂,专项练习很难起到知识系统化的作用,由于识记的量太大,学生往往陷入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怪圈。纵观历年各地高考题,有些知识点是反复考的,而学生平时也多次练习过,但到了考试时,依然容易出错。

  其实对那些识记性较强、技巧性不高、不怎么强调分析能力的知识,如字音、字形、俗语等,对它们的学习只是一个识记积累的过程,系统训练的效果未必明显,而如果化整为零,与其它知识点综合起来,逐步积累,反复训练,则可以破除学生的畏难情绪,避免他们因一下子面对大量要识记的知识产生退缩心理,同时也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分开反复记忆总比一下子大量记忆要容易。有老师已经注意到这点:“字音、字形题,是学生最没有把握的两个题型,原因是字音和字形涉及的面广,有的字即使一时记住后又可能忘记。对此,解决要点是变死记为活记、巧记。所谓活记就是化整为零,经常复习;所谓巧记,就是联系意义,捆绑记忆。”

  此外,在综合练习中,专项知识及题型切换频繁,可以避免脑疲劳,使学生免去过多繁复单调、枯燥冗长的专项知识训练。长时间单一专项训练,较为单调乏味,而综合训练中字音、字形、词、文(现代科技文、文言文)内容丰富多彩,处理好了,还可增添学习趣味。

  还有,综合训练的仿真度比专项训练要高。专项训练的题量大,涵盖面广,虽说每道题是对高考题的模拟,但整个练习的题量、试卷结构等与真正考试有很大距离,而采用综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仿真,对同学的知识发挥、应试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是专项训练无法企及的。

  还需补充的是,语文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综合练习中包含各专项知识练习,以综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使学生各专项能力得到及早的、长期的、持续的训练,这就避免了单纯专项训练中滞后、间断的缺点,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比如按常规专项训练,等一轮专项训练完成后,各专项知识的学习间隔时间会很长,有些东西就会忘记。对那些能力要求等级较高的知识,短期的复习训练效果有限,不如通过综合的方式,进行小题量的长期持续训练。

  因此,对那些偏重识记的知识可以适当印发一些讲义给学生记忆,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综合训练上。当然,对病句、标点、现代文等则要有适量的系统专项训练,因为这些专项的知识点主要考理解应用。如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语法规则、标点用法、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但一到具体题目中,仍会选错。对此类型知识的理解运用不是零打碎敲式的综合训练可以胜任的。还有就是在综合训练中,选择题中的科技、社科类现代文就存在阅读量少的弊病,靠综合训练就不能很好达到训练目的,集中的专项训练是必需的。

  综上所述,对选择题涉及的一些专项知识,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大胆减少专项训练,加强综合强化训练。当然这种理解并非绝对的,在综合练习中有些知识也要系统归纳,做一些小的专项练习,而专项训练中也需有小综合训练,这都要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复杂生活情境中,主动培养心理调节能力。

  心态对选择题的准确率影响也很大,心态好则准确率会明显提高。选择题考的不仅是知识,也考心态。在实践中,我们基本上忽视了对学生稳定心态的培养训练,至多提醒一下学生要调整好心理,至于如何调整,则没有对学生进行切实指导帮助。虽然语文老师不是心理咨询师,但也不能在这方面无所作为,毕竟教的再好、学得再好,如心态不好发挥不出来,也没意义。

  考试时的心态训练,不同于普通的心理调节,那是心理咨询师的任务,我们要的是“做题”时或者说是“考试”时的稳定、良好心态。因此,心态培养不能脱离语文学习和做题训练。

  训练学生做题心态,首先要创设情境。学生平时做题,我们尽力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把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消除。这样迁就学生的环境创造,只会使学生越来越丧失主动的自我心态调整能力,会使他们更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客观因素,而不是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环境。考试期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掀起他们心海里的阵阵波涛,影响发挥。因而,我们需要创造的是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挑战、主动调节心理、学会适应的情境。

  这种情境一般包含以下内容:身体不舒服,家庭出现意外事情,人际关系(如同学、师生等)出现矛盾,考场有各种对己不利的因素(如冷、热、风,前后考生,甚至监考老师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对于这些情境,或许有人认为它们与语文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但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对人,特别是对心态还不成熟的学生的重大影响。由于条件限制,在教学中要创设这些情境近乎不可能,这个任务应该交还给生活本身,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做题,自我调节心理,从而学会适应眼前的各种复杂情境。

  这就需要作业方式的多样化。训练选择题,不仅要有课堂作业,也要有课外作业、家庭作业;不仅布置作业,也要穿插大小测验,还要有课堂提问、竞赛等,以及要设计好题目难易的搭配等。多手段的训练方式,就会让生活本身提供丰富的情境,不一定非要刻意营造,比如课外的嘈杂,家庭的相对宽松自由,测验时的紧张,课堂提问的忙乱热烈等。在这些环境里,由于条件的不同,自然能提供各异的情境,不必非要强求模拟出逼真的高考时的情境,这也没有必要,谁能预测到考试时每个学生会出什么状况呢?但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提高心理调适能力,自如地应付各种复杂情况,那么真正到了高考时又有什么问题呢?

  类似的工作平时我们也在做,不过大多只是把作业布置了,让学生课余做,回家做,目标仅仅落在作业的完成上,而没有强调心理调节。让学生反思、自我检查,老师再帮助分析一下,看看影响情绪的有哪些因素,如哪些情况会使自己紧张,哪些情况会使自己分心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在相同或类似情境下训练做题,有意识地努力自我调整或适应,从而适应环境,减弱环境对心理的不良影响。这样就不会单纯的为做题而做题,既学习了知识,又训练了心态,一举两得。

  这种训练应该长期坚持,一方面是为了知识更好地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况且训练的时间跨度越大,生活本身能提供的情境也会越多,在不同时期,学生的心情也是不同的,结合生活复杂的情境,学生就自然地把自己放在生活的熔炉中锤炼了。

  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相较其他题型,学生更愿意做选择题,且选择题本身就是所有题型中耗时较少的,再把其中的一些内容用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加以分割,每张练习上的题量就不会大,时间花费也不多,可以灵活安排。这就形成了小题量、长时期、多方式、多情境的自由灵活的训练方式,从而更好地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心理调节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限时答题、抢答等具体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准确性,促进直觉思维发展。

  学生考试出现失误,除了心理原因外,还有不良做题习惯、直觉思维不发达等原因,如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犹豫不决等不良解题习惯,对拿不准的题目、似是而非的选项,无法有效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一选就错,事后一点就明,觉得能做却又总做不对。应该说,经过第二阶段练习,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解题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但为了克服各种不良习惯,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出水平,还需要强化训练。

  这里的强化训练不完全是通常人们认为的大题量、长时间、高强度的超负荷训练,它是让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调动知识储备,激发潜能,高速高效的做题训练,如限时练习,抢答,少量的高难度、大题量考试等。这里需要解释的是限时练习,它不是普通的考试,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每道题进行限时,各道题目在屏幕上限时显示,依次播放,学生当场写出答案,完成一套练习后,随即对答案,当场讲解。

  这种类似电视综艺节目《非常6+1》的方式很容易带动课堂气氛。学生普遍对常规的强化训练抱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反感,而采用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紧张激烈的强化做题,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竞争游戏,变成了学生平淡学习生活的调节手段,变成了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对话,而这种看似轻松的训练,其强度和效率并不比常规强化训练差。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每道题限时,压缩了学生做题时自主安排时间的弹性,这就迫使学生集中精力,尽可能快速答题,减少了他们思想不集中的可能,纠正了磨蹭、犹豫等一些不良解题习惯,磨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解题效率和训练效果。

  合理利用这种方式,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解题氛围,激发斗志,使他们积极调动知识储备,积极思考,勇于表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直觉思维也得以训练,极大激发了学生潜能,并且,紧张、激烈的情境对学生心理又是一次锻炼。

  在复习后期,适当难度及次数的考试也是必不可少的强化训练。只要拿捏好“度”,不打疲劳战,不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仿真的强化训练、考试,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心中有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考场应变能力。

  以上训练策略,主要从训练安排、方式、方法等方面谈了一些经验式的个人看法,以图达到积累知识、调节心理、培养思维灵敏性和直觉思维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准确率。它还不够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对具体方法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 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何元俭 高考语文选择题题型特点与解答题技巧[J] 教学与管理,1997,(0Z)

  3、董安乐 怎样提高解语文学科选择题的能力与速度[J] 中学教与学,1995,(11)

  4、左兵 语文高考与思维品质训练[J]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9,(4)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    下一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和教学有效性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