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读足 品深 悟透——也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读足·品深·悟透

  --也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温岭市大溪第二中学  赵云素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主要途径。本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首先着眼于文字材料,在充分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找准切口,引导学生“入境”、“体情”、“悟意”,从而使阅读教学努力走向“精”、“深”、“博”的境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知文本 入境体情 领悟意旨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阅读又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往,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爱好等,从而获取智慧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对文本有所“感”、有所“悟”,从而有效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呢?

  一。读足文本--充分感知文字材料

  1、强化初读,联想想象

  “感悟”要从“感”开始,首要的条件是让主体直接接触认识对象,调动主体的全部感官,立体地,全方位地接受对象的 “原息”刺激。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而人们往往“在知的紧逼下,逃避了这种感性的光辉”。正因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尤其要求强化初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每教一篇课文,应先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书,读足文本。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让课文的书面材料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使他们对课文的表层语义,即课文所表现的事物的外部表象,有一个“鸟瞰式”的轮廓性的感知。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教师往往在“知”的紧逼下,不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观和心智”去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事物的“感性的光辉”,而过早地介入内容的讲解,讲析课文又往往是过度抽象,零碎肢解。这样,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尚且一知半解甚至茫然不知的情况下,教师便通过自己“权威”的分析和讲解,向学生硬性地灌输理性知识,得出结论。可想而知,其结果必定是收效甚微。

  2、自读自悟, 积累“谈资”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独立地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则是对话意义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解读,或在琅琅书声中,或在静思默想中,切己体察,悉心涵泳,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会使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其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为接下来的师生有效“对话”作好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的“谈资”。那种只读了一两遍课文,便让学生大发议论,大谈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的做法,只会以偏概全、言不及意;只会海阔天空、谬误百出;只能空洞肤浅,质量低劣。只有在老师的引领下,充分阅读,静思默想,潜心品析,圈划批注,多维而深刻地领会文字的内涵,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课堂也才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对话。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对话必须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的底气足了,课堂对话才能趋于丰富,才会产生质的效应,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3、充分感知,圈划批注

  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和自悟,既没有枯燥乏味的繁琐分析,也没有滔滔不绝的告诉。应该说,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电影”的过程中,已经让课文的书面符号化为了言语信息,化为了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从而使他们对文本的表层语义有一个较全面、整体、轮廓性的感知。

  对此,教师可预先精心设计几个提纲挈领式的思考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自读方式,或朗读,或默读,通过反复的充分的读,读足,读透,从而实现对文字材料的充分感知。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下列思考题进行充分的自读:1、请按“开端-发展与高潮-结局”这一顺序划分故事情节。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小狗咬人事件中先后“变”了几次?请按下列提示分别圈划相应内容:a、狗身份的变化;b、对狗的评价;c、对狗的处理意见;d、对赫留金的态度。 3、奥楚蔑洛夫“变”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请据此说说奥楚蔑洛夫其人留给你的印象。

  二。 披文入境--真切体验作品情感

  1、披文入境,入境体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进而便是“明象体情”。引导学生悟文、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年级上册的《春》是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它以诗样的语言和笔调,展现了一幅中国南方特有的秀丽画卷: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和煦,细雨轻飞,是一曲春的热情赞歌。文章通过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繁华景象,其中写春花春风的文字犹令人赞不绝口。作者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百花竞艳的热闹场面,“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借助譬喻,以鲜明的视觉感写花开遍地、万紫千红的绚烂美丽。然而,作者并不以再现自然花色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丰盈美丽。此外,以“眼睛”、“星星”喻“散在草丛里”的“野花”,状摹阳光下野花闪烁、逗人怜爱的模样儿,更是突出了野花的赏心悦目。较之春花,描摹春风恐非易事,然而朱自清是写景高手,他引导读者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触觉写风之柔和,借嗅觉和听觉写风“传声送味”的作用,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段中还运用了“仿佛”、“酝酿”、“宛转”、“嘹亮”等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妙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领悟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特定时期的思想思绪,体会他对美好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而且又能从名家文笔之长中汲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披文入境”、“入境体情”的能力。

  2、联系实际,激活经验

  引导学生顺利地“入境”,“体情”,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切入其精神领域,充分调动其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品味作品语言,体验作品情感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火光的“打火石”。也就是说,感悟必须打开学生的仓库,调动背景知识。只要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全面深刻的还是片面肤浅的,都应尽量唤醒、激活,以使其充分发挥相似连接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课时,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对文本内容作充分的整体的把握之后,教师便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是一篇描写富春江至桐庐沿途山水美景的散文,它以书信形式写成。唐宋以后,在许多文人笔下,书信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功能强化,它可抒情,可写景,可谈论政治,谈论文学--上个学期我们学过哪一篇以书信形式与友人分享欣赏山水美景心得体会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写景离不了写山水,我们上学期还学过哪篇描摹奇山异水的文章?(《三峡》)两文同写山水,在内容与写法上又有哪些异同?--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再加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的思路马上打开了,他们很快地“入境”、“体情”,通过以往类似的学习体验,深入语言文字,不仅很快地找到了与本文首段中“奇山异水”相印证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与《三峡》一文的对比阅读,知道了两文同写山水,而且写山都写到山的高峻清幽,写到山上树木繁茂,泉水叮咚,猿猴悲啼;写水则都写到水的迅猛湍急 ……同时,通过入境体情,学生们也很快地体会到了作者于奇山异水中流连忘返的心情以及对追名逐利之徒的蔑视,对山水隐居生活的向往。这种借助以往经验牵线搭桥的方法十分奏效,达到了“温故”又“知新”的双重效果。

  有时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也可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模拟实验、表演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立足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挥其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一句话,还是要以读“入境”,读中“体情”。

  三、感悟精神--准确把握作品意蕴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提出的语文阅读要求有: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如此,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体验作品情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便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1、巧抓意象,感悟主旨

  “感悟”是指有感触而领悟,具体而言,是指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某现象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以此为突破口,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对作品主旨的“感悟”。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紧紧抓住文章中“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反复写“背影”,而对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寒冬季节,萧索的火车站,一个“肥胖的”、“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的“背影”,在“祸不单行”的愁苦心境的映照下,显得那样醒目,那样凝重,那样触目惊心!它尽管步履蹒跚,但仍坚韧、执拗地翻过月台向前走去。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内在精神与力量,凝聚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毫无保留的深情厚意!父亲已然衰老,家境的衰颓败落又加速了他的苍老,加之身体的臃肿,为了穿过长长的铁道,越过高而险的月台,他手“攀”脚“缩”,倾尽全力,然而他自信他还有力量,生活的希望总还在前面!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呵!它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的父辈,想起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洒下的汗水,想起他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的脊背,想起他们大山般沉默的包容和深海般无言的关爱……读到这样一个“背影”,难道你不想及我们的父辈,想到中国千千万万个有着大山般朴素而美好情怀的父亲的“背影”?是的,这是一个浓缩着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父亲的“背影”,作者借助“背影”这一意象,在“背影”这一意象里,融进了父亲全部的精神品格,也倾注了父亲对儿女的沉甸甸的关怀和期望。

  教学中,我们只要引导学生从“背影”入手,抓住“背影”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性意象,深入品读,反复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意蕴和主旨就一定会有水到渠成的“领悟”。

  2、揪住关键,挖掘内涵

  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顺藤摸瓜,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章内在意蕴,领悟文章主旨的一条好途径。如七年级下册中鲁迅的《社戏》一文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事实上,那夜的豆很普通,那夜的戏看得“我们”又是“呵欠”又是“喃喃的骂”,既如此,作者又何出此言?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关键句,适当点拨,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可能有的经历,用心体会,那么学生应该不难领悟其中的内蕴:我所难忘的其实是平桥村老人、孩子的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以及农村优美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多年以后回忆这一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往事,无疑寄托了“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伙伴们的深厚真挚的情感。又如前文“月下归航”部分中写小伙伴“偷豆”这一片段,令人回味无穷,而其中“偷”字尤其值得体味把玩。因为可能有过或多或少类似的生活体验,学生对这一情节兴趣浓厚。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用好这个“兴趣点”,引导其入境、体情、悟意。不妨从“偷”这一关键词出发:“偷”在此处并无贬义,因为与其说小伙伴们是“把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不如说是主动让人分享自家的东西,这一“偷”字,恰恰反映出农家子弟憨厚老实的性格和纯真无邪的品质。这一“偷”字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蕴含了丰富的人情美、童真童趣美,读来令人陶醉,给人以莫大的精神享受。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关键词关键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揣摩、体验、感悟,这对于把握作品主旨,抓住作品思想内蕴大有益处。感悟是思想的火花,真理的闪耀,人生的航标。感悟作品精神,挖掘文章主旨内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抓准突破口鉴赏作品的意识,授以方法,并作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在训练中逐步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个体感悟人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经常性的有效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对学生知识的丰富、思想的启迪,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并在教学中适时予以必要引导,教给他们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方法,努力使自己的阅读教学走向“精”、“深”、“博”的境界,使学生学会阅读,最终掌握阅读的“本”。

  参考文献:

  1.程汉杰《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3月

  2.李道生《抓准教材突破口 领悟作品主旨》《中国基础教育》2005年第3期

  3.徐百艳《怎样使语文课姓语》 语文教学与研究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下一篇:“立足体验,有效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