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掬文间清泉,润心灵之园——浅谈初中生赏析式阅读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浙江温岭温中实验学校        江妙发

  【摘  要】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玩味, 因为其无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沉淀。回首间,有古代诗人骚客在哭笑爱恨, 言情之所至; 翻阅时,有现代文学大师在诵读不朽箴言, 谈人生至味;直面中,还有当代才子畅抒潇洒情怀, 论至真至纯……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每一篇文章, 如何细细品味、尽情欣赏,才能为学生的心灵引来不竭之泉?这是语文教师一直在尝试与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赏析式阅读;美

  “关在闺房里,听别人把春色描绘得天花乱坠,也总免不了朦胧、虚幻,体会不到真景的沁人心脾,摄人魂魄。步入园林,身入其中,展开感官,放飞心灵,才是另一种境界,妙不可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赏析式阅读一度陷入“一问一答”的误区,使语文赏析式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事半功倍的低迷状态,甚至有人想取消这种阅读方式。“穷则思变”,《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穷途末路的语文阅读教学送来了春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趁着春风,努力迎接着语文教学赏析式阅读的新曙光。

  一、抓住课标,张显个性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们的教学对语文的“工具性”非常重视,如以前对“双基”的重视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语文教学不应只是传承、也应理性地紧跟时代的步伐”的呼声下,《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习惯等外,还强调感悟、熏陶和陶冶感染,而且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审美情趣的形成, 以及个性和人格的完美。可见, 新课标所要求的不但是知识的掌握, 更是学生们个性的表达。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既表明阅读对象丰富的内涵,也形象地说明了阅读活动应有个性色彩。“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传统的赏析式阅读只让学生站在园林外看风景,即只注重了笫一层, 而忽略了笫二层、笫三层的要求, 这样, 学生语文阅读素质提高便无从说起, 所以, 全面领会、认真贯彻新课标是实现语文赏析式阅读的前提, 是我们解读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中, 只有抓住这把钥匙, 才能实现语文赏析式阅读教学的目标--张显个性之美。我们赏析式阅读教学,如果能留下适当的“空白”,就能取得“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观者叫绝之声,反能震天动地”的效果。这四两拨千斤的“留白”就是还给学生读书的个性张显。虽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生命和思想,“白纸黑字”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那就是学生个性风采展现的舞台。

  二、对比认知,体味广博之美

  杨东升研究员在《中国教育:人文价值的流失和重建》一文中提到:“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人文性的流失”,题海大战“使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教学逐渐成为语言文法和写作技巧的操练。课内的文章是依照新课标要求精选细选出来的名篇佳作, 内容充实、广博, 表达形式多样, 洋溢着深厚的古典文化意蕴, 又有搏动着蓬勃的时代气息, 并附有许多基础知识和拓展性、开放性训练。学生们通过分析、阅读和研读,可以掌握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的方法,但真的倾尽所能以满足学生的赏析式阅读需求了吗?不然,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视野--课外文章。

  相关的课外文章赏析式阅读,即与课内文章在题材选择、主题表述或是艺术表现方法上相近的课外文章, 也可以用来作为赏析式阅读课的材料, 在对比认知中,既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达到比较好的赏析式阅读效果。如赏析朱自清的《背影》的同时,可以向学生印发台湾女作家三毛也写过的一篇《背影》,这虽是时代不同、内容不同的两篇文章,但父亲对孩子无言的关爱和孩子对父亲的思念却是一致的。这样的赏析自然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超越时空无处不在。这些课本之外的内容, 赏析式阅读之后不安排训练题, 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去赏析, 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 升华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因此是一种令学生喜爱的赏析阅读方式,学生们也可以在阅读中领悟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逐步开阔自己的眼界, 提高自己鉴赏文章的能力。

  三、跨跃古今,体味传承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仔细体味不难得出:古代诗词赏析式阅读也是学生情感体验、获得人生启示的载体。然而,在过于功利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现代的中学生思维灵活、 视野开阔、涉猎广泛,他们过多地关注的是社会、现实和各种新鲜事物,普遍缺乏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尤其是缺少主动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和欲望,对快餐文化的青睐与对经典名著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很难独立进入赏析式阅读的自由状态。

  功利和浮躁的时代,赏析式阅读古典作品恰恰是使人保持一份纯粹的方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是古老的生命之灵在文字中闪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古人对祖国山河壮美的讴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是在彰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草船借箭,“这是在闪耀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疯娘》,这是在佐证母爱亘古之伟大无私,小珊迪,这是在展现”不宝金玉,而以诚信为宝“的崇高境界;5.12大地震,这是在浓墨渲染人性之光……现代的文明与我们太近,有时让我们无法感知,古代文化又与我们太远,有时让我们无法触摸,但它们却有上述的一脉相承,现代文明对古代文化继承与传扬需要通过细心比较深入品味。

  在阅读课上, 精选一些联系比较紧密的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让学生对照赏析阅读, 是一种让学生感知这种跨跃古今而体会传承之美的好方法。如琼瑶的《在水一方》演绎着《诗经》《蒹葭》的凄清忧伤;张晓风《不朽的失眠》倾诉着张继江枫渔火中夜泊枫桥的落寞孤寂;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中体味着苏轼由最初的痛苦抑郁走向洒脱旷达的艰难历程,这些现代作家,正是从古代作品中汲取着生命的忧伤与欢欣, 情感的迷惘与热烈, 心灵的柔婉与激昂,情丝的浪漫与豪放, 古人的文字化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赏析式阅读,通过较为深入的比较、分析, 让学生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或相通之处, 体验文化上的传承之美。

  四、迁移内涵,正视现实之美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学生对多种途径迅速传播的各种信息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表达,但中学生往往又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事情表达的观点可能会有些偏激, 当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赏析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时,这位教师对课文的”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给了一个赏析语:”靴子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品质“,以便引起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但一个学生马上接到:”老师,我昨天买的鞋,今天就开了。高尔斯华绥里的兄弟俩太假了。“这个学生的话不正好说明现在的中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缺乏理性吗?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材有许多作品通过赏析式阅读迁移其内涵,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观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赏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揣摩、品读”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后,学生怎能不为这是伟大的科学精神和水晶般的心灵而打动、感染?教学《不朽的失眠》,学生体味张继的忧伤和愁情的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感悟出”夜半钟声“的警示:在困境中不甘沉沦,不甘寂寞,不甘失败,积极奋争;莫泊桑的《麦琪的礼物》读后,一位学生的赏析语写到:”生命中总是有一些让人不由得停下观看的东西,它使我们急促而无规律的心跳空了一拍,那一片空白是深深的感动。“

  教师与学生们在赏析式阅读中挖掘作品的内涵并内化迁移,使学生切入问题更深, 角度更广, 思维更独特。学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教师正面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更有针对性的去阅读文章, 并有意识的透过文字去关注社会, 思考人生, 在这种关注与思考中学会善待自己, 关爱他人,也学会客观、正确、热情而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打破枷锁,塑造人文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是”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我们更要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思想。”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但受到了教参的影响, 更是受到了考试的制约,这双重枷锁使赏析式阅读沿着教参这狭窄的轨道以考试为风向标一直往前跑, 跑得那么专心, 以致忽略了路旁美丽怡人的风景---课文的人文之美,即学语文, 学做人,却只对学生要求掌握卷面上的那点可怜的知识, 赏析式阅读教学这不是在舍本逐末吗?

  一个著名的设计师沿着很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小路顺势设计了一条小路,他的独到的匠心,即对自然美的再现,路人无不交口称赞。原因何在?正因为他跳出了既有的框架, 摆脱了格式化、印象化。教参所讲的都是合理的吗? 有没有其他的解释? 实际教学时如果能这样自问,赏析式阅读教学便有可能打破教参这个枷锁,让学生学会独立行走, 自主地沐浴文章着人性之风;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成人与成才孰重孰轻?任其自然, 别给学生太多太繁杂的讲解,打破考试的枷锁, 让学生成为赏析式阅读课堂的主人,他们才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自己独到的理解。只有如此,学生赏析式阅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赏析式阅读才会感兴趣。相信自己的学生吧,他们肯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赏析式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那种种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测的事物永远是令人心驰神往的。”生活便是那令人心驰神往之源泉,而语文赏析式阅读则是盛起这泉水的杯。学会欣赏课文之美, 才能学会欣赏文学之美。唯其如此, 学生才会充满灵气,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得以继承。

  【参考文献】

  [1] 赵桂英。 学会欣赏课文之美[J]. 文学教育(上), 2008,(04)

  [2]成海鹰。 文学欣赏伦理研究[D]. 中南大学, 2009 .

  [3]侯样祥。 我的人文观[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4]杨东平。 中国教育:人文价值的流失和重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5]杨再隋,等。 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6]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7]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

  [8]马笑霞。 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156.

  [9]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88.

  [10]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7.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巧洒魔水 增添魔力    下一篇:建构思维的云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