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历史论文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历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用这种整合方式就是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授课模式的结束。而是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介入运用,将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新的生命和活力。

一、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优越性。

1、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目的。如在组织学生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历史年表、王朝世系表、大事年表)学生记的枯燥,容易忘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材中静态的文字、图表转变为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使学生便于接收,乐于记忆,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拉近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悟能力。 初中生对历史故事知道一些,但对历史事件、历史线索模糊不清,容易混淆。如《三国鼎立》一课中,有众多的人物及语言在故事中有不同的角色,学生记不准确,容易混淆,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视频把人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展现出来。学生在这种图文并茂的情景中使感官得到刺激,就如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得求知欲,而且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极强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人物事件的感悟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感悟历史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拉近了历史同现实生活的距离。 3、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去探索自主、合作学习,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解决问题的线索;而是采用小组或团体一起互相学习,个体之间可采用对话、商讨、讨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让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归纳出答案,以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自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高深层次的理解与探究,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说:“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师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和重点,以最恰当和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也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要的学习效果。”正是这种媒体工具能帮助学生疏通思维通道,让学生矛赛顿开、豁然开朗;能使复杂变为简明,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华难为易;能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直观生动、具体形象的,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而轻松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二、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能体现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激发兴趣。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不能搞“一刀切,一哄而上”应根据实际情况,课堂特点来使用,这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要避免忽视传统教法的倾向。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是不能全盘代替传统教法的。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使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助长了“形式主义”把课堂变成了电影院,教师成了放映员,点评员,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过分依赖多媒体会削弱教师的基本功,教师上课只时刻注意鼠标,难以关注学生。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诸如形体动作、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的减少,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尝试    下一篇:对历史教学中一些误区的反思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