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如何搭建小学科学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林琳       寮步镇石步小学

【摘要】如何让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呢?本文认为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就地取材做科学”、“巧借现象探科学”、“ 结合经验学科学”等途径做到“生活经验科学化”,以及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做到“科学知识生活化”,将有助于搭建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科学教学  生活  生活经验科学化  科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教师应该如何搭建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实际,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呢?笔者认为,科学课堂教学应做到: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知识生活化。

一、生活经验科学化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就地取材做科学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最初的科学研究材料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物质。低学段的小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材料进行教学。如教学《番茄的果实里有什么》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每人带一个番茄果实到课堂上来,他们兴奋极了!番茄是每个学生都见过和吃过的,但是把番茄带到课堂上不同的是他们不能一咕噜把番茄吃掉,而是要把熟悉的番茄作为学习材料。学生们先完成“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等通过感觉器官来观察的活动,接着我用横切和纵切的方法分别切开互为同桌的学生的番茄,并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思考“你们的番茄被切开的面看以来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里面米黄色的小颗粒是什么呢”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去认识果实的横切面、纵切面以及番茄的种子。最后,再让已经垂涎三尺的学生 “尝一尝“番茄的味道。看着学生们兴奋、喜悦的表情,我想学生们以后再吃的番茄的时候是不是还会回味这堂课的科学知识呢!

2.巧借现象探科学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含中科学知识,小学生可能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更有可能强烈的好奇心早已经让他们对这些现象产生了许多问号。巧借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易于他们去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知识。

如粤教科技版整套科学教材的引导课《打开科学之门》正是以生活中的“动物的拟态”现象唤起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现象包含着科学知识,同时了解到“观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还利用学生经常能够见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一个探究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依据经验判断并不是科学事实,推断应该通过设计相应的实验来验证,从而认识到科学是一门需要实验验证的科学。

3.结合经验学科学

有些科学知识学生已经在生活实际中会用了,只是没有找到规律或者不能上升到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情境,把经验提炼为科学,充实和提升学生的认识结构。

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我拿着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和一包冲剂说:老师现在上火了,想冲一包下火的冲剂喝,小朋友们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快点喝到吗?这时,学生一听来劲了,于是会争先恐后地为老师出谋献策,有的说用筷子快速搅拌,有的说用热水……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们的建议下,我完成了冲剂的冲泡,学生们都满意的点点头。我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冲剂为什么要制成一粒粒的呢,为什么要用用筷子快速搅拌,为什么要用热水……这样,从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在新课中开展“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对比实验就顺利多了,对于 “搅拌、加热、将物质研磨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溶解”的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变得容易了。

二、科学知识生活化

《小学科学标准课程》指出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科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再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1. 教与方法,学以自用

在学习了《长度的测量》的知识后,学生建立了概念一下概念:①物体的长度是物体的特征之一,是可以被测量的;②懂得了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或身边的物体估测被测物的长度。随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测量问题。如让学生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身体大致测量走廊的长度、桌面的长度、房间的长度和宽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测量某个物体时运用身体哪个部分更合适”。在这样的实际测量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2.组织课外活动,活学活用

科学课在空间上要由狭隘的课内回归生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内容要向生活贴近:二是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使课堂、课外、生活、社会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学习知识、探究科学的机会。

将科学探究活动扩展到课堂以外,可以在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紧密联系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小宣传、小制作、小展览等活动。例如学习《物体与材料》单元后,开展一个“倡议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购物袋”的街边宣传活动。学习《清清的水》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调查一些液体,调查一些液体的容积,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一汤匙是10毫升,他们在课后会利用汤匙在自己服药时做“量筒”,他们会收集瓶盖做量筒,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这些量筒很有用。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调查一些饮料的体积,学生会根据自己一天饮用的水量,初步计算出自己一天所需的水分。学习《生物大家族》单元后收集一些种子,树叶,纸样,小昆虫,制成标本进行展示。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利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废旧物品、简便材料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许多小制作活动,如:《跷跷板》、《磁铁游戏》、《不烫手的杯子》、《雨量器》、《岩石百宝箱》、《不倒翁》等。这些制作能使学生疑窦顿开,使学生惊叹不已,使他们信心倍增,给学生充分的、充足的想象创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生活与科学结合。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的确,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尝试,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联系实际的教学还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了生活的乐趣。通过科学知识生活化的引导,科学就能服务生活,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灵感的火花来自生活,智慧的源泉来自生活,情感的体验来自生活,态度的培养还是来自生活。然而科学教学活动这一门源于生活的课程,它还应该踏踏实实地为生活服务!“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有助于搭建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看不见的空气》教学为例    下一篇:“做中学”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