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利用生活资源 活化科学课堂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萧山区任伯年小学 朱玲爱

科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科学。教材中呈现的科学知识,都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积累、抽象出来的。加上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活中与之相匹配的资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化的素材,就能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交互体验,就能把死板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常见的做法有:

一、挖掘生活中的情景资源,让教学气氛活起来

案例1:四年级《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片段

师:你们真是一群小精灵。刚才在食品包装盒上收集到了这么多的信息,现在又学会了科学购物,真不容易。谁还想为大家在购买食品时献计献策或提醒几句?

生:我们不能买过期食品。

生:我们在买食品时要看清是否有生产许可证号、标签认可号等。

生:我们尽量买有质量安全标识的食品或是绿色食品。

生:我听说有“三无食品”,大家不要买。

师:前几天,老师在学校门口拍摄到这样一张照片(学生围聚在小摊前购物、吃食品),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我想对他们说:“同学呀,你吃的是食品拌灰尘,太危险了!”

生:我要说得是:“不要在小摊上买食品,这些食品的质量没有保证。”

生:我想说:“不要忘了看看食品包装袋,三无食品不能吃。”

师:是啊!现在我们能“慧眼识真假”,将来这些假冒伪劣食品就不能在我们身边存在了。从小学会科学购物,有效抵制伪劣食品,让我们用知识改善生活,提高我们的饮食质量。

分析:教师出示的场景是每所学校门口都会出现的,学生对这一情景非常熟悉。案例中学生利用本节课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探讨,发现这些小摊售卖的商品大多没有生产厂家和批号,连生产日期都没有,这些食品问题很多。就这样借助生活中的情景,学生在讨论中巩固和加深了对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的认识,而且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且获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启示:科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本质,将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巧妙“链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挖掘生活中的材料资源,让探究过程活起来

案例2:四年级《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师在上课时从谈话入手,结合当地特产杨梅说说其吃法,再以多媒体展示鸡蛋和西瓜的吃法,最后快速对多种食物的吃法做出判断。重点探究的环节为学生合作爆玉米花:

师:同学们用了刚才观察比较马铃薯的方法来观察玉米粒,真行啊!那你们想怎样来吃玉米呢?

生:蒸着吃。

生:烧玉米排骨吃。

生:烤玉米吃。烤得焦一点,用一头削尖的竹棒穿起来吃。

生:再加点青豆,胡萝卜,炒一炒做菜吃。

……

师:同学们都是美食家。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玉米的吃法——爆玉米花吃。

生:老师我知道。就是一个炉子在火里转呀转,然后很响的轰的一声,玉米花就爆好了。

师:我们有那样的设备吗?

生:(齐声回答)没有。

师:那我们有什么?(指指桌上的实验器材)

生:有酒精灯、水杯、火柴、勺子。

生:还有木棒、碟子。

生:还有一个信封。

师:有这么多东西,你觉得最主要是哪几件?

生:酒精灯和铁勺子。

师:为什么?

生:酒精灯能烧,勺子就像是一个爆玉米花的罐子。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要用酒精灯和铁勺来爆玉米花吃。

在讨论完注意点后,爆玉米开始,学生的探究热情一直很高涨,每次玉米爆了都异常兴奋。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说是学生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生很兴奋,思维的机器在急速运转;他们表达,思想的源泉在自然流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兴奋点的不是别的,正是学生所熟悉的第一手的来自生活的材料,杨梅——鸡蛋——西瓜——玉米,特别是爆好后的玉米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其香味也吸引住了。能让他们“真刀实枪”地做科学,特别是做爱吃的玉米花,动手做的愿望能不强烈吗?只有亲历这个过程,才会有真切地体验。这是整堂课中最火爆的场面,学生满怀热情投入这场感官盛宴,享受从未有过的课堂新体验。兴奋的叫声、爆裂的玉米、诱人的香味、惊奇的眼神……连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能没有收获么?

启示:在课堂上用于学生探究的材料能用第一手的就别用第二手的。因为来自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亲和性,使学生感兴趣,较熟悉,容易被学生接受并积极思考。教材系统以外更广泛的生活中的材料在设计制作中涉及知识领域广、种类繁多、工艺讲究等,这是教材中不能够包含的教材系统外的知识,如儿童玩具激光笔,用于光学实验效果特别理想。所以教师应关注身边的材料资源,看看哪些能代替我们教材中的材料。许多生活中的材料,从课程实验条件的角度来看可以存在天壤之别,而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所以科学教师对身边的材料要有敏感性。

三、挖掘学生自身携带的资源,让学习内容活起来

案例3:老师来到班上,发现班里的同学都集在一起讨论着什么,过去一看原来是班上的一位学生带来了桃花水母,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老师发现桃花水母已经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就以水母为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桃花水母的形态特征。学生们纷纷拿出放大镜轮流观察,并且把观察到的情况与周围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几天后,学生们拿来很多资料,并提出是否要将它放回大自然?全班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分析:从“生本教育”的理论来看,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资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充分抓住了学生携带的资源——“桃花水母”。首先学生对这一资源非常感兴趣,有学习的渴望,所以在课堂上又是观察又是辩论,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的品质,能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启示:科学教学资源无所不在,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时机,加以开发和利用,就不难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蕴含着许多科学资源,这可是任何教具、学具都替代不了的。既然我们自身有这样的资源优势,作为教师,当然有责任引导学生来开发这随身携带、随时可用的资源了。

 

此外,生活资源的范畴还可以是广义的:在教学中用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切素材。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来活化我们的科学课堂。

一、利用校园资源,拓宽课堂空间

我这儿指的校园资源主要指校园环境资源。我们科学课上涉及生命单元时,最好是在原生态的环境下去观察它,研究它。动物或植物,当我们把它单独拿到教室里来研究时其实已经对它造成了影响,我们的研究也不会是客观的、全面的。同时,我们的校园正在日益美化,有绿化带,有花坛。那儿的动植物趋于稳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放大镜等工具走出课堂,到校园中去开展观察、探究。看草丛中有三年级要观察的蜗牛,草丛下有五年级同学研究的蚯蚓,旁边还有六年级的同学在寻访校园里的生物。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被吸引来了,发现一个不知名的虫子跑去问老师:这是什么虫?利用校园环境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环境中更好地理解环境、关心环境,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对环境对生命的责任感。

二、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活动

当今教育已由集中封闭式逐步向多元开放式发展,它强调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强调走向自然和社会。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它包括学校四周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各种社会机构以及人员等,这一切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信息和感受,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我们只有走出学校狭小的空间,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可持续性的发展。

我们学校地处瓜沥镇中心位置,和居民小区毗邻而居,交通方便;学校所处的主街道上更是集合了银行、饭店、超市等,可以说我们社区的环境充满生机和活力,天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社区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能大大丰富我们学校课程的内容。如我们开展的“探究学校门口的交通”科学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回收”调查和宣传活动,到航民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活动,对航坞山茶园进行的考察活动……

这些活动从各个活动领域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增加了他们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一、运用新闻资源,填充教学内容

这里所指的新闻资源也可以叫重大事件资源,可以是人类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如航天事业的发展近几年特别快,嫦娥奔月——神七飞天等,可组织学生观看;如天文学上的一些现象,日食、月食、流星等可提前告诉学生,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当然还有一些是不太好的信息,但也得让学生知道,懂得背后的道理,吸取经验。5.12地震后,学生对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很好奇,虽然教材关于地震及地球内部运动编排在五上年级,但我们可以根据生活实际,随即和学生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介绍一些防震知识。笔者在5.13日的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开展了这一板块的探究,与以往上这一类内容比,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另外近段时间发生的三鹿奶粉引发的“三聚氢氨事件”,杭州地铁塌方事件也得让学生知道。

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须让他对这个社会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科学有所认识,这样他才会关心身边的科学,才会到生活中去学科学。

二、结合家庭资源,实践课堂知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地,一天24 小时,孩子在家里要待16小时以上。每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必须回到家里来进行消化吸收。小小的家庭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好好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一生的科学素养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小阳台里找欢乐

家里栽的花,种的草,养的可爱的虫鱼鸟兽,就是天然的科学学习资源。喜爱花草和小动物几乎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可爱的小乌龟、小鸟、小金鱼,鲜艳的海棠花、带刺的仙人球……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阅读有关的课外知识,亲自为花草施肥、浇水、捉虫亲自喂养小动物,为它们拍照,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让他们说感受,写日记,借此培养他们浓厚的观察和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2、书报杂志巧利用

现在学习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越来越重视了,家里普遍有不少的书。利用家庭藏书,报刊杂志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如:《探索地理》、《小哥白尼》、《小诺贝尔》等都是学生喜爱的杂志,另外《十万个为什么》也深受小读者的喜爱。科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一些废旧的报刊制作成剪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班里展示、交流,让这些知识互相流通,不但可以扩大学生各自的知识面,还可以增进学生彼此的友谊,感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3、家庭废物巧利用

家庭中每天有许多废弃物产生,科学教材“废物利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废物设计制作的小用品、玩具、装饰品等。为鼓励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综合实践能力,可让学生利用这些废弃物制作环保小制作或小发明。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制作是一种将科学知识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科学活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它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深受学生的喜爱。该活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发展学生科学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就是在做中学科学,因此,它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借助网络资源,搭建互动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在学习科学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为学生搭建平台,利用电脑丰富科学学习的渠道。中年级,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电脑与网络已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到网络上去收集信息,并能到萧山小学科学网、学校网站上浏览学生科学方面的信息。到高年级,我鼓励学生到学科相关的网站上发布文章,参与讨论,与网上的小写手进行PK,追求成功的欲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网页和班级网页,老师、同学一起探讨科学话题,进行专项研究。

 

总而言之,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资源。作为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只有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全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用资源,激活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才能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有趣,才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有价值的科学,也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科学课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打破学科界线,实施学科整合——小学科学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初探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文本阅读缺失现象及对策践行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