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有效提问,激活思维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新河镇中学  仇信宽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有效提问的策略作了以下探索:课前巧备问题,为激活思维引航;课堂巧问问题,让思维快乐飞翔。

  关键词:  有效提问  实践探究  思维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提问艺术最为重要。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同的提问会有不同的回答,一个好的提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一个不好的提问引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者限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甚至造成学生不知何意,胡乱回答。因此,课堂提问既是诱发学习语文兴趣的内因之一,同时它又是一门激活学生思维的艺术。为了达到提问的有效性,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作了一定的实践探究。

  一、课前巧备问题,为激活思维引航。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充分说明了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要避免课堂无效问题的出现,精心备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呢?笔者认为课前巧备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比如教《伟大的悲剧》,让学生质疑: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②既然是“悲剧”,为什么蕴含“伟大?”两个看似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③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⑤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这几个连贯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很好地受到启发,从而有效把握课文内容。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就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提问就好比是穿针引线,很自然地把上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缝合起来,使学生的应有潜能得到有机地发挥,同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二 )自主性原则。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是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初中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什么原因使他们在课堂变得有些“哑口无言”呢?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深入文本,激发兴趣?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认为让学生在预习时对文体自主质疑提问,是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的有效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灵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自主权还给学生,不仅在课堂,课前预习也应该让学生充分享受自主。让学生在预习时自主提问,设计问题,老师在课前收集问题,学生的质疑问题,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投石激浪,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在课堂上作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发现新知。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多启发诱导从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的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民主的氛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贴切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要设置相应的问题。特别是要根据全班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要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引导,要为教学活动搭建“脚手架”。决不能一味地强调,让学生上课“开无轨电车”。这会导致学生自由散漫,而过分放纵,最终使课堂教学流于一种形式而收效甚微。在平时有些老师为了公开课,使课堂教学流于肤浅,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对学生有害而无利。的确,教师、学生、文本是课堂教学三维动画。文本和学生是教师精心备课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疑点来设计问题。设计出的问题要能让学生通过一定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引导而得以解决,而且必须是踮起脚尖或终身一跃才能解决。比如在教《社戏》时,文章的结尾却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很快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对文中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挖掘上来。仔细研读“偷豆”一节,最后学生恍然大悟了。另外还对“夏夜航船”,“月下归航”有关段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使他们体会到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淳朴的人们所共同构筑的一幅理想中的故乡图景,让人难以忘怀。这对于阅读文学作品不多的初一学生而言确实受到了很大的感染。

  二、课堂巧问问题,让思维快乐飞翔。

  教师要具有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要捕捉教学过程的精妙之处。所以教师要有真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探讨问题。老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或难点来确定为数不多的的有价值的议题供学生探讨。那么,教师就需要别具匠心地从以下方面入手有技巧地提出问题:

  (一)、认识记忆性问题。这是属于重述或再现已知事实一类的问题。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等。这类问题不可过多,但不可没有,因为这类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后几类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理解、分析、应用和欣赏评价就难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对这类问题提问,可以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这可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二)、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要根据已知进行推理,求得未知,提问时要拐弯抹角,旁敲侧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印象深刻。在《芦花荡 》一文,作者反复写到芦苇,环境描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写芦苇是写景中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描写的妙处呢?教师抓住两个问题作为突破口,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通过写芦苇表达什么意思?第二,俗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能从表“情”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呢?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由“芦苇”想到“人”,由芦苇的情态想到白洋淀人民的斗志。

  象这类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读书,又有利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三)、分析综合性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时要从整体把握,引导学生从全局才出发。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对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写得十分简略,为什么?这样是否影响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问题一抛出,学生通过思考后,前后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纷纷举手。有些学生说:“不会。这样写,不但使全诗简洁紧凑,而且突出了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形象”。有些学生说:“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木兰勤劳善良,淳厚质朴,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性格和品质,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应木兰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所以不会影响木兰的英雄形象”。……学生把巾帼英雄花木兰阐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也达到了有效的启动,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四)、应用性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创造性问题的答案不是教材内容的重述,而且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但这个答案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已知为基础,与理解分析相关联,只是它要求回答问题的角度要新,或需要想象和联想,因而更具独创性。比如教《卖炭翁》一诗,笔者问学生:“谁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卖炭翁的炭被抢以后,卖炭翁是一副什么样子” ?这是一个需要借助想象的提问。学生说:“他两眼含泪,眼巴巴地望着远去的炭车,风吹起他薄而破烂的衣衫,而他且呆立在雪地里”。有的学生说:“他双手抱着头,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声音听起来是那么凄惨,周围的百姓也都纷纷掉了泪”。又比如在教《春》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描绘当我们在春天里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春风告诉我……

  春雨告诉我……

  在这里教师要求学生做的是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受、体验和应用。

  5、欣赏评价性问题。这类问题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为目标的问题。这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欣赏、去体味,学到的是语言,提高的是能力。这种能力的特点是判断所学文章内容的正误、深浅等。如:在上《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提出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在描绘冬天的济南这块宝地时,他用了哪些富有魅力的语言?许多学生的回答可谓精彩之至。一学生认为“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中的“卧”一诩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在暖冬里悠闲惬意的韵味,而改用“躺”字则显得生硬。另一学生认为“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这句中的“不忍得”用得妙极了,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评价能力是高层次能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十分必要。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学会“变”。课堂上,如果教师整堂课从头到尾只是一味地提问,毫无花样,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课堂问题的提出不只是一个预设于课堂教学之前的工作,更是一个贯彻于教学全过程的需要随时调整,及时总结的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要尽量顺应学生的“思维”,去调动,去激发。教师随机将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流程,在交流讨论,言尽所悟,协作学习,可以了解彼此观点,弥补不足,从而有助于形成更丰富、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自寻自觉,合作探索,从而真正称得上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总之,提问艺术十分重要,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堂好的问题教学课。教师要想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得心应手的驾驭课堂,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方式,起疑开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有效提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朝着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3]郑忠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发展,2009(4)

  [4]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在细雨中静待花开    下一篇:用真情拨动心灵的弦——以作文批改进行心理疏导初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