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校科室范文 > 教导处范文

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所属栏目: 教导处范文  更新时间:2014-07-0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镇初级中学  朱海洋

一、问题的提出

学困生,每所学校也有。根据家长的期望不同,每所学校对学困生教育也有所不同。我们学校从生源来看,学困生的研究更为重要,学困生的工作搞不好,占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及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谁忽略了这一点,谁就吃大亏。失去了家长的信任,学校就无法运营,我们就到了解散的地步了。

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怎样来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实验研究表明: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学困生定义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评价环境下,相对得分较低的人。

三、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教学的实践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困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以下心理障碍。

1.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由于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一时无法弥补他们在群体中的落后位置,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2.具有胆怯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3.具有压抑心理。多数学困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

4.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

5.具有逆反心理。由于学困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因此,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6.志向水平低。普遍的学困生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7.注意力不集中,记不住,遗忘快。问卷调查表明:90%的学困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所学的知识记不住,记住了也很快就遗忘了。

8.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学困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

9、在学习成绩上的学困生,往往在其他方面不择手段的寻求他人认可,而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学困生转化对策

针对学困生学习心理上的以上障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1.帮助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由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学困生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学困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生行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因此,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就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第一,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本学科意义的教育

特别要运用了解到的相关学困生的爱好习惯,并把这些爱好和习惯运用到课堂问题的设计中去,给学困生创造环境。

第二,巧设问题情境,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

一个富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诱发学困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困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些问题串应满足两个条件:

(1)可行性。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符合学困生的认知水平。

(2)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刺激感。

第三,创设幽默情境

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给和谐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使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能有效地改善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动作、幽默的问题,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的效果。

第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困生的感染力

一个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的感觉走。因此,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增强对学困生的感染力至关重要。

3.定期作学习方法指导

由于学困生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学习方法指导。例如: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需要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文字和图片材料的能力、核心问题整合能力和书写能力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强这方面引导。

4.开展一帮一活动,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

一个班15名学困生,每天对他们的学习情况都一一过问,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多数的学困生对学习都缺乏自觉性,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是不会自觉学习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将1个学困生和1个优等生配搭在一起,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关系。给优等生规定三条任务:①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②督促学困生按时完成作业; ③给学困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同时给学困生也规定了三条要求:①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必须虚心向优等生请教, ②要自觉地接受优等生的监督,③优等生介绍的学习方法要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学习中实施。(学困生和优等生等字眼不要让学生听到,只是在你心中才有。)

一个月召开一次优等生会议,检查他们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落实情况,收集一些反馈信息,共同商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学困生转化工作有明显效果的优等生,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不负责的优等生提出批评,限期改正。 一个月召开一次学困生会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5.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

虽然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多数的学困生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一个物理特学困生,能够独立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她的闪光点,是她创新思维的萌芽。敢于猜想,善于发现是一个人成材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正确加以引导,让他们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

6.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指导性原则

李岚清指出:“教师不能够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够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作业布置分层次要求。将一个班的15名学困生分为两个类,倒数1~5名称为难于转化的学困生,6~15名称为易于转化的学困生。对于难于转化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的基础题目,中档以上的题目一律不作要求;对于易于转化的学困生,要求他们完成教材中的全部基础题目和部分中档题,难题不作要求。 作业批改单列分等进行。将15名学困生的作业单独批改,每天的作业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其中,A等的标准是:作业中无知识性错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本掌握;B等的标准是:作业中存在个别的知识性错误,有些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C等的标准是:当天学的知识点大多数没有掌握或者全部没有掌握。

对于C等的学生作业要求全部重作,老师单独指导;对于B等的学生要求错题重作;当面订正,有问题当面解决。要注意从学困生作业中获取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和调整教学程序。

学习目标分层次要求。对于难于转化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一些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题型;对于易于转化的学困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材上的基础题和部分中档题。

7.实施成功教育

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差了,不批评,不歧视,用古人名言:“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

考试对学困生的评分标准作适当降低,相应地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教师结对制度    下一篇:中学校本课程教学总结
推荐资讯